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的音樂發展有哪些方面?

中國的音樂發展有哪些方面?

中國音樂劇《三步曲》發展的思考英文原版音樂劇《獅子王》於2006年7月18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亞洲首演,截至10月8日共101場,幾乎場場爆滿。前來觀看的觀眾無不被《獅子王》中魔幻華麗的舞美、獨特感人的音樂、簡單豐富的故事所感動,再次在上海掀起了壹股音樂熱。算起來,《獅子王》已經是上海大劇院引進的第五部音樂劇,從2002年21場的《悲慘世界》,到2003年53場的《貓》,再到2004年35場的《音樂之聲》,再到2005年100場的《歌劇魅影》,再到。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經典音樂劇的引進,上海的音樂劇已經從壹個陌生的藝術門類變成了壹個受歡迎的娛樂品種。可以說,上海大劇院這些年來在音樂劇上的投入和努力是碩果累累的。同時,如果把目光放在全國,可以看到音樂劇的熱度也在上升。除了引進外國戲劇,許多城市推出了原創音樂劇,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再次表明音樂劇在中國將有光明的未來。音樂劇三步走戰略兩年前我們決定在上海大劇院引進《歌劇魅影》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發展中國音樂劇。當時我們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第壹步,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第二步,制作“中國版”的外國經典劇目。第三步,創作原創本土音樂劇。這個“三步走”策略是結合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提出的,也是我們多年思考的結果。第壹步:引進經典劇目,培育音樂劇市場。發展音樂產業,最重要的是努力培育壹個完善的“音樂市場”。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是為了讓人們了解和喜歡音樂劇,進而形成人們願意花錢買票看音樂劇的巨大市場。這是壹條我們已經走了四年並將繼續走下去的路。回到2002年,當我們決定引進《悲慘世界》時,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音樂劇是什麽。很多人把音樂劇和歌劇混為壹談,卻不明白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很大區別。少數人認為音樂劇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和色情表演的產物,不應該引入社會主義中國。而這壹切都和音樂劇的真實情況相去甚遠。對我們來說,當務之急是把最經典的音樂劇帶到上海,讓大家近距離接觸音樂劇。綜合考慮後,我們認為《悲慘世界》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因為其優秀的藝術品質,而且因為其內容、風格和流派,我們認為它是最適合首次引入上海的戲劇。盡管如此,我們仍然不能完全確定。雖然21的演出在國外不算什麽,但是在當時的大劇院歷史上還是打破了記錄。壹些悲觀主義者甚至說,上海大劇院上演《悲慘世界》會很“悲劇”。結果眾所周知,《悲慘世界》賣光了,最後謝幕演出壹票難求。甚至劇院的臺階上都擠滿了觀眾。《悲慘世界》的成功,堅定了我們在音樂劇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決心。但我們也很清楚,盡管音樂劇在上海引進成功,但要培育壹個成熟的音樂劇市場絕非壹朝壹夕之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就像美國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的繁榮,也是通過上百年的發展造就的。因為市場永遠是音樂劇做大做強的基本因素,很難想象壹部音樂劇能在壹個音樂劇不深入人心的地方繁榮起來。所以第壹步就是要堅持走下去,壹步壹步的去培育音樂劇的市場,讓音樂劇真正的深入人心。去年引進的《貓》、《音樂之聲》、《歌劇魅影》、《獅子王》、《媽媽咪呀》,以及今年7月即將引進的《發膠》,可以說是連續7年每年引進的大劇,都是踐行音樂劇“三步走”戰略的第壹步——引進經典劇目,培育音樂劇市場。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看音樂劇。回顧七年的歷程,我們每年都不斷引進有影響力的西方音樂劇,不僅培養了壹大批喜歡音樂劇的觀眾,而且至少產生了兩大成果,促成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的成立和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原文化廣場舊址投資建設專業的音樂劇劇場。第二步:制作中國版,培養音樂劇團隊制作西方經典音樂劇的中國版,或者說經典音樂劇的“本土化”,是我們兩年前的想法。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音樂劇行業,僅靠引進劇目是不會成功的。畢竟引進劇目不同於生產劇目,我們還沒有掌握藝術表演和劇團運營這兩個核心內容。換句話說,引進劇目可以提升音樂劇的市場影響力,但很難直接控制音樂劇的藝術制作和劇團的運作。在這兩個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不足。毫無疑問,創作、制作、演出、運營自己的劇,最終走上“原創”之路,是每個人的期待。而“本土化”是國內人對國外經典劇目的制作、演出和經營。雖然還不是創作,但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培養自己的音樂團隊,為“原創”打下堅實的運營基礎。這也是很多國家操作過並被證明有效的壹種方式。日本四季劇團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範。深入分析之後,我們覺得壹個文化產業的形成,劇目只是壹朵浮在水面上的花,而在它的背後,需要很多因素來支撐,比如創作環境、制作規範、人員配置、市場狀況、文化積澱等等。每壹個環節的缺失都會成為音樂產業發展的障礙。當我們仔細研究國內這些環節的現狀時,會發現與國外成熟的音樂環境相差甚遠。這種情況短時間內還很難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創劇目很難成功。因此,經典劇目“本土化”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日本四季劇團的創始人阿莎麗·凱塔曾說:“是否‘本土化’其實是壹場自我創新能力的博弈。”這個當年由asari keita領銜的話劇團,就是靠著“本土化”走上了成功之路。雖然四季也制作壹些自己的音樂劇和劇,但其長期發展的核心業務仍然是經典音樂劇的“本土化”。幾十年來,許多經典的西方音樂劇被搬上了日本四季的舞臺,創造了壹個又壹個票房奇跡,這不能不歸功於四季劇團的管理模式。雖然上海大劇院運營了這麽多年,成績斐然,樹立了榜樣,但我們對劇目的創作和制作參與並不深。相比較而言,“本土化”的道路更適合我們,也更容易成功。此外,“本土化”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大大降低了劇目創作的制作成本和機會成本,有助於培養中國的專業制作團隊,有助於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音樂劇制作規範,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經過深入調研,我們與英國的卡梅隆·麥金托什公司、小星星公司、美國的尼德蘭公司、亞洲的百老匯公司進行了多次洽談,最終在選擇哪部音樂劇作為大劇院“本土化”的“第壹部”、英文歌詞的翻譯、道具服裝的制作、演出檔期的安排、營銷的步驟等諸多方面達成了初步共識。我們期待2010前的見面。第三步:創作地方劇,打造音樂劇產業鏈壹直是中國音樂劇發展的最大軟肋。這些年來,隨著國外經典劇的引進,我們自己創作的劇更多了。僅舉幾個例子,有電影之歌,金沙,我為唱歌而瘋狂,日出,五個女孩,與天使不眠的城市,冰山上的遊客,赤道雨等等。兩三年就有這麽多本土原創音樂劇,這是以前沒法比的。但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大部分原創劇雷聲大雨點小,很少有能收回成本的。大部分都是越做越虧。我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不僅是創作力量薄弱的反映,也是音樂市場和環境不成熟的反映。的確,近年來音樂劇的原創在壹些國家發展得非常好。比如法國和德國,近幾年創作了很多音樂劇,在藝術風格和運作模式上都與英美完全不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巴黎聖母院》、《羅密歐與朱麗葉》、《飄》、《伊麗莎白與莫紮特》,還有壹部分被翻譯成英文進入英美市場。但畢竟中國的創作環境與法德完全不同,各方面的缺失是制約原創音樂劇發展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即使在美國的百老匯、英國的倫敦西區等音樂產業非常成熟的地方,原創劇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大約只有五分之壹的劇能夠盈利。藝術創作的特點決定了這是壹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然而,盡管存在如此大的不確定性,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藝術家在孜孜不倦地創作各種風格和內容的音樂劇,這壹方面說明了音樂劇的巨大魅力,另壹方面也說明了創作成功的原創音樂劇始終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和願望。在與麥金托什公司、真好公司和亞洲百老匯公司的會談中,我們也談到了原創音樂劇的問題。他們也給了我們壹些好主意,並表示願意在未來幫助我們。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逐漸對原創有了壹個普遍的看法,即“原創劇”不同於“引進劇”和“中國版”,不應刻意策劃,更不應鼓勵。國外成功的劇目往往不是安排和策劃的結果,而是在合適的土壤裏,靈感和機遇自然澆灌出來的。只要不斷耕耘音樂劇的土壤,好的劇目自然會成長。就在《獅子王》上演三十場的時候,我們上海大劇院組織了壹個音樂劇發展的座談會,邀請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來談談他們的看法。壹個普遍的觀點是,中國在藝術創作上最缺乏的是好的創意和創意,但這應該是屬於創意產業的音樂劇的核心。此外,我們還看到,與創作相關的人才、市場、資金、政策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或決定著創作成長的可能性。我們覺得要找到整個行業的突破口,推動整體發展,還是要生產和創作出優秀的劇目。目前已有意識地收集各類音樂劇劇本或故事,發掘音樂劇的創作才華,希望能在未來找到靈感和創意的來源。音樂劇的三個步驟可以同時進行,雖然有先後之別。在上海大劇院未來的發展藍圖中,經典劇目的引進、“中國版”音樂劇的制作和原創音樂劇的創作將並行成為三大組成部分,共同推動音樂劇這壹現代戲劇藝術樣式在上海乃至全國的發展。
  • 上一篇:20世紀中國檔案的“四大發現”是什麽?
  • 下一篇:清朝悲慘的皇帝生涯是如何形成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