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韓國的歷史恥辱

韓國的歷史恥辱

韓國的歷史悲情來自於韓國與中國特殊的歷史關系、地緣政治中的三明治地位和近代日本殖民史。在現代轉型時期,歷史悲傷有可能以壹種非理性的方式顯示其力量,特別是在身份認同上,其政治表達是壹種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結。

弱化了與中國歷史的聯系

壹個民族在形成民族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挖掘獨立於其他民族的個體特征,從而認同自己的身份,強化民族心理認同。民族心理認同是民族形成的情感基石,核心問題是其來源。神話通常構成民族心理的來源。民族心理的核心壹旦形成,自然支撐著民族的情感和認知。

在當今公共外交時代,包括韓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清楚地意識到,民族心理作為壹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為大部分人(不管是朝鮮人還是韓國人)都不清楚“丹根”朝鮮、京子朝鮮、魏滿朝鮮、三漢、高句麗、新羅、百濟、高麗、李氏朝鮮之間的關系,所以韓國官方和學者在敘述歷史時有很大的選擇性和引導性。

朝鮮官員和學者普遍接受關於“丹根”的神話和傳說,將其作為自己民族的來源。這與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箕子朝鮮”的故事不符。韓國的這種選擇性敘述,旨在消除其民族國家形成中的他國因素,突出本民族的主體性。

關於壹個國家形成的神話可以通過擴大它與鄰國之間的心理距離來加強其獨立性和內部認同。“壹個民族的共同心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深度和力度可以不同。壹個民族為了加強團結,總是試圖鞏固自己的共同心理,總是強調壹些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特點,賦予它們強烈的感情,升華為代表這個民族的符號。我也經常把自己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創造的喜歡的風格加以誇大宣傳,提高成民族形式,進行藝術加工,讓人壹看就知道是屬於某個民族的,這就是所謂的民族風格。”

關於“丹根”傳說,韓國駐華大使館官網直接將其定位為朝鮮民族的源頭。它說:“韓國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丹根是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是壹個神的兒子和壹個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人所生。檀君建立了朝鮮歷史上的第壹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壹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代朝鮮’時代。”

2007年2月23日,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宣布,從當年新學期開始,將采用新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原教科書中寫明“三國遺風·資治通鑒,說譚俊、王建建立古朝鮮(公元前2333年)”,但現在去掉了“據稱”二字,變成了“譚俊、王建建立古朝鮮”,從而把以神話形式記載的古朝鮮建國變成了正史。

丹根神話最早由李成秀(1224?1330)和三國誌的遺僧。但是,用古代漢語寫的關於朝鮮半島的著作是沒有歷史依據的。但比《三國誌遺》早150年的官方修訂史《三國誌》中,並沒有描述丹根。

尊丹根是出於展現民族精神團結統壹民族的需要。從1910到1945,朝鮮在抗日獨立運動期間開始尊崇丹根,並將其標記為“檀極年”。在此期間,朝鮮民族還將65438+10月3日,即檀君立國的日子,定為田凱節,並舉行盛大的祭祀檀君的活動。1961年樸正熙發動政變後,丹根歷從1962 1年被廢除。在1990之前,朝鮮壹直鼓吹“丹根神話”。

然而,70年代後,韓國經濟騰飛,日益增長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發了韓國史學界前所未有的“國史大辯論”。新興的民族主義者認為,檀君是歷史事實,應該寫進正史和教科書,比如韓國1990年編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國史》,其中有壹節“檀君與古代朝鮮”,明確寫著“古代朝鮮由譚俊和王建創建”

直到21世紀初,丹根才作為朝鮮民族的締造者逐漸被寫入教科書。這段歷史表明,韓國塑造國家認同的過程伴隨著民族獨立、經濟騰飛和歷史改寫。在這裏,為了加強民族本源的純潔性和獨立性,必然要淡化其他國家的影響。

真正有記載的歷史來自“箕子朝鮮”。盡管韓國學者承認中國歷史上存在姬子,但他們對箕子朝鮮的存在表示懷疑。在復旦大學2001、1年舉辦的第四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會議上,韓國西江大學歷史系教授金漢奎先生發表了題為《姬子與韓國》的論文,提出“在傳統時代的韓國歷史敘事中,朝鮮始終被置於重要位置”。

但由於“史料的碎片化和不確定性”,“箕子朝鮮的存在可以有多種解釋”;韓國“對姬子的尊重始於韓朝政治文化關系達到高潮之時”,他本人也不認為箕子朝鮮有可信的歷史依據。

姬子在先秦至漢代的儒家經典中被廣泛記載,是孔子所稱的“三仁”之壹。姬子名將余旭(約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因在冀盤(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為越國諸侯,故名姬子。吳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姬子,並向姬子請教治國之道。不願做周的順民,帶領大批百姓從膠州灣渡海到朝鮮,建立了王朝。隨行的有景、、南宮秀、康侯、等。

中國關於的記載有十三經中的《尚書》、《周易》、《論語》、《孟子》、《左傳》,十三經外的《易》、《荀子》、《尚書傳》、《戴》、《漢書傳》、《孔子家世傳》。其他壹些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墨子、趕屍人、莊子、呂春秋、淮南子、賈誼的《新語》、劉向的《新序》、王充的《論衡》、桓譚的《新論》、楊雄的《法眼》等。後來歷代史書都有記載。其中,“姬子封朝鮮”的記載始於《逸周書》。同時,韓國最古老的史書《三國誌》、《三國誌》、《歷代帝王誌》、《朝鮮簡史》、《海東夷史》中均有“箕子朝鮮”的記載。

在《中國秦漢史》中,劍橋采納了箕子關於朝鮮的說法。“根據傳統,中國人民和朝鮮半島各民族的接觸始於周王國的建立(根據傳統,是公元前1122年)。當時,商王室的壹個逃亡者名叫,他逃到了中國北方,並把中國生活方式的壹些特點帶到了那裏

在朝鮮整個李朝時期,朝鮮都很尊重姬子,並以此為榮。朝鮮世宗十年(大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世宗尊父太宗命重修寺,李朝文官卞奉命撰寫寺碑,記載宣德三歲於甲子,武神,殿下傳話曰:“周武王曾任我州忠師,故立誌不為臣。”我東方文物,禮,樂,意在中國,今祀二千多人。只有姬子的教學依賴於它。把它當成壹個卑微的地方來祭拜於,那不叫有遠見。我的父親,國王,嘗到了生活的滋味,回到了營地。給它承擔野心,監督它。今天就搞定了。雕刻石頭以示永恒是明智的。米切爾也是壹名作家。"

混淆高句麗和高麗

除了對朝鮮民族形成起源的選擇性敘述外,韓國在韓國歷史演變過程中,對高句麗歷史的歸屬也凸顯出強烈的主觀選擇性。

高句麗起源於漢朝統治下的中國東北,歷史跨度從漢代到唐代。公元前194年,燕任偉占領了朝鮮首都王顯成(今朝鮮平壤),獨自成為國王。國名仍為朝鮮,史稱“魏氏朝鮮”。公元前108年被漢武帝滅。漢代,樂浪、林屯、玄土、範縝位於尉氏朝鮮舊址,史稱“漢四郡”。四郡之下有許多郡,郡長都是漢朝中央派來的漢人。

漢武帝破尉氏朝鮮後,高句麗為郡,隸屬宣土郡。高句麗作為國號,於公元前37年在朱蒙建立。先從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分布到吉林省集安市,再延伸到朝鮮半島北部。這個國家的歷史被中國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但不被當代韓國學者認可。

高句麗形成後不久,朝鮮半島南部從馬漢、陳晗、韓歌“三國”部落群開始形成百濟、新羅兩個奴隸國,與北方高句麗王國並立。因為日本覬覦朝鮮半島,中日歷史上的第壹場戰爭——公元663年爆發了白江口(今晉江口)海戰。中國支持新羅,日本支持百濟和高句麗。唐軍燒毀日本戰船400余艘,百濟滅亡。900多年來,日本不敢覬覦朝鮮半島,而是進入了與中國最友好的時期。

公元668年,等人滅了唐朝的高句麗。在高句麗地區,他們被劃分為9個郡和42個州,有100個郡。均調至安東都護,薛為安東都護,駐軍兩萬。後來由於高句麗遺民頻繁造反,唐朝將65438+萬高句麗家族遷到江淮以南和河南、隴右等州的空曠之地,剩下的小部分高句麗人或跑到突厥、渤海各國,或跑到新羅南部。高句麗人作為壹個民族,與其他民族融合,從史書中消失。

以上是高句麗的簡史。作為全面振興東北戰略的壹部分,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東北三省聯合發起了為期五年的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項目,簡稱“東北項目”。因為高句麗存在了700年,至少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之前,是中國古邊疆的壹個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起源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主要歷史也在中國。2004年,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貴族墓遺址被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此,中國進行的研究沒有任何問題。

但在歷史上,中國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至少在明史之前,把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混為壹談,導致壹些朝鮮學者以子之矛攻盾,證明高麗是高句麗的傳承。但無論是從語言、政權建立和擴張的歷史記載,還是現代考古的結論,都證明高句麗不是韓國歷史的壹部分。盡管如此,2003年2月9日,韓國古代史學會、韓國考古學會、韓國近代史學會等17學會也在首爾歷史博物館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中國立即停止將高句麗歷史編入中國史。

由於冷戰時期的特殊政治因素,20世紀60年代,中朝在中國東北進行了兩次聯合考古發掘,發掘出的高句麗文物全部給了朝鮮。這讓中國在舉證上有些被動。但如果韓國把這個歷史-考古學術問題引向國家認同和邊界問題,會給雙邊關系帶來不好的後果。

韓國壹直在追求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邊疆政權高句麗的歷史歸屬,壹直沒有放棄說高句麗是韓國歷史,從2003年持續到2008年。2008年2月12日,韓聯社報道《紐約時報》2月11日的廣告稱高句麗韓國歷史。廣告為英文廣告,標題為高句麗,配有公元412年高句麗占領滿洲(中國東北)時的朝鮮半島周邊地圖,並說“毫無疑問,高句麗是朝鮮歷史的壹部分。中國政府應該承認這壹事實”。這則廣告由韓國媒體宣傳專家徐清德(34歲)發布。廣告中高句麗的面積很大,包括整個東北,內蒙東部,河北,令人驚訝。

此外,韓國還在高句麗問題上選擇性地忽略了唐朝協助新羅將日本驅逐出朝鮮半島(捍衛朝鮮半島獨立國家的存在長達900多年)的輝煌功績。正如下面將要討論的,韓國也盡力弱化中國在明朝萬歷年間出兵幫助朝鮮成功抵抗日本豐臣秀吉侵略的歷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選擇性敘述並不意味著對重大歷史記錄的隨意改動。但韓國通過這種選擇性記憶,可以弱化他國因素,突出自身主體。

朝貢制度的影響

中國與朝鮮半島各國的關系深受朝貢體系的影響。歷史事實是,中國朝貢體系有壹個不同於西方歷史上常見的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的特點:中國不謀求對朝貢國的占領、征服和剝削,而是相對保持周邊弱國的制度完整和經濟獨立。這是由起源於中原的中國統治禮儀制度決定的。朝貢制度是中原王朝內部統治秩序的外化。其核心追求是滿足道德優越感。

在最強大最統壹的朝代時期,中國選擇了最適合東亞的獨特國際關系體系,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整個體系的穩定與和平。這比同時期的西方國際體系要人道有效得多。當然,這個制度還是不平等的。這確實是這個系統的壹個缺陷。但是,我們不能超越歷史時代的局限,要求古人在當代國際關系體系中實現主權平等原則。

隨著中原王朝的崩潰,朝貢體系瓦解。但是它的影響仍然存在。其中之壹就是韓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對朝貢制度的徹底否定。即使在韓美牛肉風波中,抗議的韓國人也抨擊韓國政府與美國進行“朝貢外交”。顯然,韓國已經將當年的朝貢作為屈辱的歷史儲存在記憶中。

但以明朝為例,朝鮮對中國的朝貢並不是來自壹種武力,而在朝貢體系中,朝鮮在貿易和國家安全上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明朝實行“國家不分大小”、“以誠待之”、“以禮睦鄰”的和平外交政策。明朝除了對蒙古保持軍事警惕外,還規定15國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不實行征服政策(不征收的國家)。關於此事,參見《明太祖訓令》第壹章。在祖訓中,朱元璋把朝鮮定位為第壹個後代不會征服的國家。“四方皆囿於隔海之山,孤立於壹隅,其地不足以供,其人不足以令。

如果他想都沒想就抓我這邊,那是不祥之兆。他不是為中國受苦,而是我舉兵輕伐,不祥之兆。我怕後人,憑著中國的富強,貪圖壹時的戰功,平白無故的對人的生命造成傷害。請記住。然而,胡蓉(即元蒙北部)與西北邊境相距很近。在永恒的戰爭中,妳必須選擇訓練,所以要做好準備。今天就不單獨列出國外了:東北:朝鮮就是朝鮮。他的李仁仁和他的兒子李成桂今天都很有名。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王四王由始至終都是被殺的,所以才受到這樣的待遇。正東偏北:倭國雖然是欺騙,但暗中與奸臣胡合謀,所以是斷然拒絕的。"

1392(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韓尊王四年;與明朝關系密切的朝鮮將領自立為王,從而結束了王氏家族在朝鮮的統治。李成桂積極參與明朝的朝貢體系。在半年的時間裏,他先後9次向明朝派遣使節,壹次是解釋和說明政權更叠的原因,然後要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他封號。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國名改為朝鮮,意為“朝日光明”,定都漢陽。

朱元璋不僅通過宣布“我為我正名”來承認朝鮮的新政權,而且明確提出不直接幹涉朝鮮:“我中國,代代相傳,壹直保持著。(王)朝鮮與大海隔山相望,東方幽僻,不在中國控制之下。而且其間還有隱歌,怎麽能相信呢?李二部移文授意之,而從其自身之例,若能順天道,得民心,護東夷之民,不挑起邊界之爭,則使命將是那個國家之福。”他還說,“我把韓國看得不僅僅是彈丸之地,它的風俗很不壹樣。得到人和地是不夠的,所以歷代征服者都有自己的煩惱。當初他們不是中國的良田,想吞並。”

由於朝鮮的善良和主動,再加上朱元璋的和平外交政策,朝鮮和明朝建立了具有經典意義的朝貢關系。朱迪繼位並定都南京後,朝鮮首先派人到南京祝賀朱迪登基。永樂元年(1403),朝鮮太宗李元芳親自到南京拜見永樂皇帝朱迪。朱迪非常高興。永樂六年,成祖皇帝向朝鮮派遣了包括黃巖等人在內的使節,並送給朝鮮國王壹萬兩銀子、五十匹絲綢、五十匹素綢、壹百匹熟綢,作為朝鮮國王向大明朝廷獻馬的報酬。韓王受寵若驚,親自設宴款待明廷使節,問使節:“皇上為何待我如此厚道?”黃巖答道:“當妳新晉,天下無王侯。獨朝發賀電丞相,皇贊其忠,厚矣。”並非所有來自朝鮮的朝貢都被接受,這與朝鮮積極的朝貢心理形成鮮明對比。這也反映出這種歷史關系隱藏著導致朝鮮心理扭曲的因素。

以洪武時期為例。洪武六年,朝鮮送貢馬五十匹,是“陶二死”。“且進,去列兵馬腳。皇帝討厭它不誠實,但他把它送給了別人。他把馬送去做次品,並拒絕接受貢品。洪武七年,朝鮮遣使進貢。”表請每年壹次貢品,貢品由陸路運出,由遼國運入,不涉及海路,貢品稱‘送太傅”。書中說:‘元朝有知府,本朝無,所涉言不誠’。皇帝的壹生都是貢品。“連禮物的名字都寫錯了,我又拒絕了。

據明太祖記載,從洪武二年(外國開始納貢)到洪武三十年,有四個國家被明朝拒絕納貢,算起來有六次。其中:朝鮮兩次,日本壹次,安南兩次,占領城市壹次。

明朝對朝貢有嚴格的規定,尤其是對朝鮮。其他國家不好,就“以寇論之”。比如明代鄭若寫《海圖編》談日本朝貢:“朝貢例:只有兩船,只有二百人,違者定為匪”。“永樂二年,每貢兩船,不超過二百人。若貢品未到期,必多幾個人船,提著刀槍,必說其狂妄。”

朝貢拒貢的政策,隱含著明朝的傲慢。朝貢國自然覺得丟臉。但為了保護朝鮮的領土完整和獨立,萬歷年間,中國援朝抗日,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卻是壹件超越屈辱的事件。

萬歷朝鮮戰爭,也被稱為朝鮮的衛國戰爭。這場戰爭是由原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於1592年(仁辰年、中國萬歷年、日本魯文年)至1598年出兵入侵朝鮮,企圖“超越山海,直入明朝,使四百州融我風俗,以壹億年治國”(《豐臣秀吉致朝鮮國王書》)。朝鮮向中國尋求幫助,明神宗應其請求派出了軍隊。朝鮮將軍李舜臣和中國將軍鄧子龍互相支持,都英勇犧牲了。但最後中朝聯軍終於勝利,朝鮮轉危為安。日軍主力被迫撤退,日本占領朝鮮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的企圖破滅,豐臣秀吉在希望破滅後不久去世。他去世後不久,日軍被迫完全撤出朝鮮。

這是中國第二次保護朝鮮免受日本占領。李王朝時期,朝鮮對中國明朝的援助壹直是深情而感激的。在當代韓國的官方歷史敘述中,沒有提到明朝援韓。當代朝鮮學者的論述也是朝鮮歷史上加強自救、保家衛國的英雄,而明朝的作用在其史書的表述中被弱化甚至混亂。

幾千年來,中國和朝鮮半島的關系壹直受到第三個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日本。忽視這段歷史是不尊重的。

朝鮮不僅從與明朝的和平交流中獲得了安全感,還獲得了儒家文化。在朝鮮李氏王朝時期,中國的朱哲學被定為國教。世宗時期實現了以禮樂治天下的“儒教”精神,達到了文化和學術發展的高峰,鞏固了朝鮮民族精神的基礎。它作為學術與政治和諧的典範,被後世所推崇和模仿。

李朝中期以後,出現了李1501—1570和李耳(1536—1584)兩大傑出的儒家學派,李退溪被稱為“朝鮮的朱”。在這些人的推動下,雪梨在李朝達到了全盛時期。韓國人對歷史上著名的儒生非常尊敬。韓國也有很多企業支持或建立各種以儒家名人命名的研究所、研究院,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退溪研究所、栗谷研究所等。這些研究所在推動儒學研究和形成社會尊重儒家文化的氛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說明傳統儒學在經濟發展後的韓國文化取向中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韓國媒體在積極宣傳儒家思想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2000年的10開始,韓國國家電視臺播放了100小時的《論語》講座。每周2小時,持續約1年。宗族協會、宗親會隨處可見,它們把分散的民族聯系在壹起,體現了儒家重視血緣關系的倫理觀念;各種同學會、同學會都是儒家不忘舊觀念的具體體現。

此外,明朝初期,明朝與朝鮮的貿易非常發達。除邊貿外,明朝向朝鮮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瓷器、絲綢、樂器、書籍和藥材等,以饋贈的方式(朝貢貿易)。然而,對於中國來說,朝貢貿易主要是壹種政治行為而非經濟行為,文化反饋也較少。當然,出於國防戰略的需要,明朝也從朝鮮得到了戰馬。洪武年間(1368-1398),明朝從朝鮮買了30000多匹馬(中國記載30443匹,朝鮮記載34617匹)。

雖然歷史上李朝與中國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存在於朝貢體系中。就算李朝和朝鮮心存感激,也是當代朝鮮歷史作家無法接受的。這是悲哀歷史觀的真實寫照。古代中國與朝鮮的朝貢關系與近代西方列強與殖民地的關系並不相同。根本區別在於,中國不以滅國、占領土、掠奪資源為目的。這壹本質區別壹直被韓國刻意忽略。

征服、占領和殖民的歷史記憶

晚清以來,韓國遭受日本的侵略和羞辱,強化了韓國民族心理的受害者情結。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已經成為中國和朝鮮民族的共同記憶。

1876,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獲得了在朝鮮的特權。甲午戰爭中,為了履行保家衛國的義務,清朝在日本入侵朝鮮時失敗,導致日本入侵中國。根據《馬關條約》(1895),第壹款明確規定清朝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中國承認朝鮮是真正獨立的國家,沒有任何缺陷,因此其獨立制度中的任何損失,如其對中國的貢獻儀式,將在以後廢除。”中國和朝鮮的傳統關系結束了。

從此,日本占領了朝鮮,朝鮮走上了殖民化的道路。這是它最屈辱的歷史階段。韓國歷史學家說:“由於門戶開放,在朝鮮半島被拖入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過程中,由於未能自覺建立民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轉型的主題轉換也失敗了,可以說不可避免地淪為殖民地。”“朝鮮半島是大陸力量和海上力量競爭的地方。無論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與任何鄰國相比,都不占優勢。雖然為了根據相關國家之間的國際協議永久中立該地區,從而維護主權和避免國際爭端而開展了活動,但朝鮮半島的大多數政治力量屬於親清、親俄、親日和親美派,他們試圖依靠強大的國家。

1904年,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戰敗,日本要控制朝鮮。1905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保護日本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在朝鮮建立了日本派遣的“統壹監督”政權。高宗皇帝被迫退位,由王儲繼位。1910年8月,《日韓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至此,李王朝正式結束。從1919三月運動到1945日本戰敗,朝鮮民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獨立運動。同時,中國對朝鮮獨立運動給予了大力支持。在中國的支持下,朝鮮人金日成領導的遊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活動。在上海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先是得到了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國政府的支持,後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下幾經遷移,最後遷至中國戰時首都重慶。與此同時,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韓國猶太復國主義者在中國成立了“韓國光復軍”和“韓國誌願軍”。1942年,中國軍委決定將兩軍合並為朝鮮光復軍,由臨時政府直接管轄。

從清末到近代,韓國歷史與中國之間有許多波折。總的來說,是壹個脫離傳統歷史,走向獨立的過程。其中,日本侵略後的暴力殖民因素對近代韓國民族心理的形成產生了影響。此外,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態也是加深並不斷提醒朝鮮民族危機和屈辱心理的現實因素。

  • 上一篇:西晉七帝——金代歷史回顧與帝王另類人生探索
  • 下一篇:邵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他們在生活中有哪些突出的貢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