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吳江歷史

吳江歷史

吳江縣誌

吳江郡的沿革吳江郡建立於侯亮開平三年(909年)八月,五代王錢镠請求朝廷將吳縣南部和嘉興北部劃入,建立吳江郡。

因為發源於松陵西部和南部廣大的太湖下遊水網的吳淞河,在晉唐時期屬於吳縣,所以吳淞河當時也叫烏江,設市時以河命名。

並以松陵為縣城。

縣城東西長180裏,南北長150裏。

元二年(1296),烏江縣升為州,縣治改為州治。

明朝洪武二年(1369),吳江縣改州為縣,州治改為縣治。

清雍正二年(1724),兩江總督查碧娜委以蘇州、松江、常州重任,請求朝廷升州分縣。

雍正四年,在吳江縣西部設鎮江郡。

這兩個縣以河流為界。

北起瓜涇港西入口,向東進入七裏港、書院河、西塘河,過大同大橋,向西進入小東門河(現人民醫院),進入松嶺賓館門前、三角井,向西出口,向南進入何澄河,進入伍家崗、航川路,從八大大埔港進入運河,在王萍鎮向西進入安德橋,穿過迎瀛湖。

邊界西邊是震澤縣,東邊是吳江縣。

兩縣同市管轄,吳江縣政府就在今天市* * *大院,震澤縣政府就在今天武都賓館東邊。

明朝元朝(1912),兩縣合並為吳江縣。

據清乾隆《吳江縣誌》和白《震澤縣誌》記載,吳江在建縣前的地理歸屬,“自秦至初唐,松陵地屬吳(縣),地屬吳城”。

這期間,據同治《湖州府誌》記載,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吳遷城東鄉為東郡。

東界東移至平望關河(今江南舊運河),北界有兩個東西向的洞庭山,與塘沽相連,通往北方港口,南界達新市、烏鎮、林爽、石蓮、含山,西界在湖州府以東28裏。

文帝九年(589年)東移,重歸武城。

從那以後壹直到唐朝,吳縣和吳城都歸蘇州管轄。

按照東移縣的範圍,今天的王萍西部是東移縣管轄了300多年。

註:古代的武城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

婺城是秦郡,所以位於今天湖州城南10公裏左右壹個叫婺城的地方。

東晉時期,遷到今天的湖州。

那時候的太湖海岸線可能比今天要南,今天的湖州城可能是壹片沼澤。

自東漢末年以來,太湖西南的東西苕溪地區逐漸開發,牙數不斷增加,需要增設縣級行政區進行管理。

於是三國吳保定元年(266年),指定吳軍、丹陽九縣,設吳興郡,管轄吳城(今湖州市)。

綜上所述,在吳江建縣之前,王萍是邊界,松陵鎮是北部的中心,武城縣是王萍的南部。在此期間,西部由董倩縣管轄達300多年。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萍西應劃入吳縣;元和五年(810)湖州刺史範疏浚平望邑南運河後,南部應劃入吳縣。

建縣後吳江的地域歸屬,從吳江建縣到清朝末年,壹直歸蘇州管轄。

吳江郡演變元年(911),王錢镠命蘇州人和指戰員在吳淞河源南北各建壹城,史稱南津、北津。

後來程楠被廢,北城被後世稱為縣城,周圍五十步。

宋嘉佑二年(1057),吳江知府於佩重修南北門。

元十二年(1352),大魯花赤紮牙重修北門。

元十六年,吳王張士誠將縣城擴建為方圓五裏二十七步。這堵墻高2英尺,厚65,438+0英尺。

建有四座陸門,分別命名為東、南、西、北門,方向相反,門上建有壹座鼓樓;水城門有東、南、西、北、小東水門5座,玉帶河東城樓外濠河水門(今紅旗路);更鋪了180處,鑿開濠河繞城深淺不壹,寬窄不壹。

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縣陳耀碧重修東、西、南、北塔,分別命名為朝陽、望山、望河、王恩。

嘉靖三十三年(1554),為防倭寇襲擾,知縣楊誌修築城墻,高3尺1尺,厚1尺,長1084尺5尺,四座月城,2222座城樓,兩座敵樓。

三十六年,知縣曹以林用陶壁裝飾城墻表面,防止雨水侵蝕城墻。

清康熙四年(1665),知縣劉定國加修城墻,包括2351,36個窩鋪,36個箭臺,4個炮臺。

雍正四年(1726),吳江壹半位於震澤縣,各郡下轄。

當時城圍城,寬幾尺,深四五尺。

七年,前吳江知府許重修城池,重建東門和南門城樓。

同治十年(1871),吳江郡的虞明侯和震澤郡的王萬共同修建城墻。

23年(1934)至26年,縣令徐友傳重修北門塔。

1949年吳江解放時,周邊城墻殘缺不全,只有壹座北門城樓。

在1958拆遷。

1990只剩下南門以西約20米的土墻基礎。

震澤鎮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張敬尊在今震澤鎮設立震澤閣,震澤之名開始在知止出現。

南宋紹興(1131-1162)初設震澤巡檢司,震澤稱鎮。

震澤是太湖的古稱。唐朝時,因靠近太湖,故稱震澤。

同裏古鎮

唐朝時,同裏叫同裏,是壹個村落。

南宋紹興(1131-1162)設立同裏巡檢司。

按照宋的制度,官員會鎮守。

同裏從此就叫鎮了。

《舊誌》中還有壹種說法,同裏原名浮屠,但因其名過於華麗浮躁,故將“浮屠”二字從田中去掉,田與屠合二為壹,改稱同裏。

至於沃土的由來,據說是浙江富陽人耕種開發的,故名。

唐宋時鄉鎮設在九裏村,元明時移至現址。

因鄉內有三條東西平行的河流,故古稱銅川。

同裏雖近運河,卻隔著龐山湖,歷史上壹直被士紳視為世外桃源。所以深宅大院多,書香門第多。有橋雲“壹片月光含規矩影,兩岸書收歌”,是同裏的真實寫照。

王萍鎮和王萍的名字

漢通運河,開鑿山西湯滌,看軍事地理位置重要。

唐朝時期作為驛站設立,文宗在裏昂統治時期(827-840年)由駐軍副將把守。

熙寧年間(1068-1077),在王萍建立了軍事基地。

按照宋朝的說法,鎮是軍官把守的地方。

從那時起,王萍開始給這個小鎮打電話。

建言杜南(1127),從平面上看,是三輔司的重點,更有甚者,被重要官員下令把守。

元十六年(1356),淮東張士誠占領平江(今宿州),十七年在築磚石土城,周長三裏,東有旱門,北、南、西三水門。

這是吳江三市之壹(另外兩個是七都吳鄒的縣城和湖城)。

武元年(1367),明太祖朱元璋擊敗張士誠女婿潘,毀城為鎮。

明朝宣德二年(1427),陳克禮寫了《瀛湖八景》,其中“相傳自隋唐以來,此處壹波人潮,居民甚少。從南到北,蘆葦蕩間有池塘和道路,天與水乍壹看是平的,這就是為什麽看起來是平的。”

松陵名字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設松陵鎮。

松陵位於太湖和吳淞江的交匯處。當時是個澤國,只有鎮站比周圍地面高,就像壹座小山,上面有松柏樹林,所以叫松陵。

當時該鎮是軍事重鎮,是吳縣的南大門,防禦地位重要。吳越打仗的時候,還叫李澤、松江。

元十五年(1278),置松江府後稱姜尚。

吳淞江的“宋”字有水部首。

侯亮開平三年(909),吳江郡位於蘇州府城附近,故作為吳江的縣城。

到了宋代,松陵鎮還是“城不十裏,城不擠千人”,但到了明朝弘治元年(1488),已經是“民生富足,城內外人住相鄰樓,滿是煙火,亭臺老人宮”。

  • 上一篇:我學歷史總是死記硬背,學完就忘了,歷史知識也聯系不上。要做什麽
  • 下一篇:1499歷史事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