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最早的茶道是哪個國家的?

最早的茶道是哪個國家的?

茶道起源於中國,最早在秦以前的蜀國(四川)。

顧曾說:“飲茶始於秦人取蜀之後。”他認為飲茶始於秦統壹巴蜀之後,肯定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初都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茶道是欣賞茶之美的方式。

茶道也被認為是壹種沏茶飲茶的生活藝術,壹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壹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泡茶、品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愉悅修德、學習禮儀、欣賞傳統美德,是壹項非常有益的美容儀式。喝茶可以鎮定心神,有助於陶冶情操,排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道教的化身。

茶道起源於中國,南宋時傳入日本和朝鮮,後又傳入西方。

起源

茶道起源於中國。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中國人最早把茶作為修身養性的壹種方式。在唐代的《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茶道甚盛,王公大臣皆飲之。”飲茶、喝茶等茶道廣為流傳,風靡壹時。沒有不喝茶的王公貴族。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最早的記載。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工藝是唐代陸羽開創的炒制茶道。陸溫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生動地描述了茶宴的高雅氣氛和品茶的奇妙魅力。

唐宋時期,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儀、操作都很講究。隨著壹些既定的規則和儀式,茶宴分為宮茶宴,寺廟茶宴和文人茶宴。對茶的修身養性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霽是個愛喝茶的人。他認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無憂無慮,清靜有趣:“茶若為物,擅甌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諧,則非庸少年所知。”荷花裏悠然清凈,韻高至靜..."

南宋邵熙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榮熙將茶葉品種從中國帶回日本,日本開始各地種茶。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中國浙江省余杭縣景山寺取經,並交換了寺廟的茶宴日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介紹到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最早的傳播者。日本《名物集研究》對此有明確記載:“自茶道始,鄭源所建崇福寺第壹山南浦昭明,自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記載“南浦昭明自宋歸來,攜茶桌、茶道具至崇福寺”。

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 1598,相當於中國明朝中後期)森野理夫成為日本茶道的高僧,才高舉“茶道”大旗,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的四大法則:“和、敬、凈、寂”。顯然,這壹基本理論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

中國的茶道很早就出現了,但可惜的是,雖然中國很早就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並在這方面不斷實踐探索,但他並未能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傳統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精神大於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於“茶道”的旗幟更為重要。沒有儀式,人們就自稱有“茶道”,雖然不能說沒有,但有茶就可以贊美,似乎泛化了,最終也就“道道”了。

泡茶是壹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到只需要兩個動作:放茶葉和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壹套儀式太復雜或者太講究,壹般人肯定不會把這種小事搞得這麽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不僅僅滿足於用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化,而是更敢於探索茶對人體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天然原料相結合,使茶在醫療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強,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中國茶道最實用的壹面,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壹直關註和喜愛的魅力所在。[2]?

唐代的飲茶和茶湯方式與我們今天的觀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磨成粉,過“羅”(羅),這是壹個篩子。“茶羅”是壹種專門用於篩選茶粉的茶具。加入開水後,熬成糊狀,同時加鹽、蔥、姜、陳皮、薄荷等。都加進去了,類似於壹種很可怕的“胡辣湯”。難怪這種氣味完全奇特,讓人難以下咽的“茶湯”,喝了之後卻能提神醒腦,讓人不打瞌睡。

唐朝的茶道流傳到後世,到元朝100年後在中華大地上全軍覆沒。相反,日本茶道保留了唐朝茶道的部分內容。茶泡,興起於元代,流傳至今,但這裏並沒有“道”的成分。當今中國盛行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儉樸素的茶道思想”,還有許多扭來扭去的姿勢,都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編造的廢話。所謂“茶文化研究”自然更是杜撰。更有荒唐的宣傳,壹個普洱茶餅賣了好幾年,簡直跟造假壹樣。這正是所謂器不存在,道不在。

因此,雖然“茶道”壹詞自唐代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在《新華字典》、《辭海》、《詞源》中都沒有這個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壹個科學準確的定義,而是依靠個人憑借自己的理解去接近它、理解它。早在中國唐代,“茶道”壹詞就已產生。如《馮仕文吉劍》中,“因鴻漸之論,廣加潤色,故茶道風行。”唐代劉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茶可行,茶為卡亞之誌。”文學家王心鑒在《詠茶》詩中說:白雲千朵,銅鍋柴火烤炒。陶罐醇厚,為詩增添情趣,瓷甌青澀憂郁。老聃開道養誌,梁緣講得很明白,就是要去俗。沒有涅槃,如何保持源頭的新鮮?

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來表達壹定的禮儀、性格、意境、審美觀點和精神思想的壹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通過茶藝表現精神,在中國唐代盛,宋明盛,清代衰。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茶、茶、溫、茶具、環境五種境界之美,同時配以情誌條件,達到“味”與“心”的最高享受。日本茶道被稱為審美宗教,以和諧、尊重、純潔和寂靜為基本精神,繼承了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研究探索中華文化復興。茶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即以禮規範品茶的每壹個細節,講究茶、茶、溫、茶具、環境,講究飲者的自身修養和心境而形成的壹種藝術美。

茶文化的內涵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必須與中國的漢文化相結合。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將泡茶、品茶、聞茶、喝茶、品茶的習慣與中國文化內涵儀式相結合而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壹種禮貌現象。

發展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並不是世界上茶樹的唯壹原產地。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可以找到當地的天然茶樹。但舉世公認的是,中國在茶產業方面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主要在於茶最早被發現和利用,並在中國發展成為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逐漸傳播到中國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產業的搖籃。

顧曾說:“飲茶始於秦人取蜀之後。”他認為飲茶始於秦統壹巴蜀之後,肯定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初都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巴蜀的茶葉生產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或者更早,巴蜀已經形成了壹定規模的茶區,以茶為貢品。

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稱帝時的王寶《童約》才有記載,其中有兩句話:“煮盡茶”和“五羊買茶”。前者反映了成都地區。西漢時期,不僅飲茶蔚然成風,還出現了專門的器具;從後壹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舞陽”這樣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期,成都不僅成為中國的茶葉消費中心,而且根據後來的文獻記載,很可能是最早的茶葉集散地。不僅在先秦、秦漢乃至西晉以前,巴蜀還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三國兩晉?長江中遊已成為茶產業。

秦漢時期,茶產業隨著巴蜀等地的經濟文化而傳播。先向東南方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壹個證明。茶陵是西漢建立的壹個縣,以產茶聞名。茶陵靠近贛粵邊界,說明西漢時期的茶葉生產已經向湘粵贛周邊地區擴散。三國西晉時期,隨著荊楚茶業的發展和茶文化在全國的傳播,以及由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遊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中逐漸取代巴蜀,變得明顯重要。

三國時期,孫吳在東南占據半壁江山,也是中國茶產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地區。此時南方種植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了很大發展,飲茶也傳到了北方的高門豪族。西晉長江中遊茶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從西晉《荊州圖記》中得到證明。上面寫著“武陵七縣茶第壹”,說明韓晶地區的茶產業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巴蜀是全國唯壹冠軍的優勢似乎已經消失了。

跨過西晉後,北方豪門渡江定居國外,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壹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風氣盛行,南方尤其是江東地區的飲茶和茶文化大發展,進壹步推動了中國的茶業向東南發展。這壹時期,中國東南部,從浙江西部到溫州、寧波沿海地區都種植了茶葉。不僅如此,正如《童軍》的記載,“昔陽、武昌、金陵皆產好茶”,金陵為常州,其茶為宜興。說明長江下遊宜興的茶產業在東晉南朝時期就已成名。三國兩晉以後,茶產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

唐朝?長江中下遊已經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南方的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有了壹定程度的發展,但北方的飲茶者並不多。在唐代中後期,正如廚師手冊中記載的,“今天,關西、山東和呂燕村都吃它。幾天不吃,就得喝壹天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葉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葉的生產特別發達。中唐以後,長江中下遊的茶葉產量大增,制茶技術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周樹薊縣木芽、湖州紫筍、常州洋縣茶成為貢茶,就是壹個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轉移到了長江中下遊,江南茶葉生產如火如荼。當時據史書記載,安徽祁門壹帶,方圓千裏之內,到處種茶,山中無土,茶業十之八九。同時,由於貢茶位於江南,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中國茶區的生產和發展。據唐代《茶經》等文獻記載,這壹時期的產茶區遍布四川、陜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14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現代產茶區相同的境地。

宋朝?茶產業重心由東向南轉移。

從五代到宋初年,全國氣候由暖轉冷,使得中國南方的茶產業比北方發展得更快,逐漸取代長江中下遊的茶區,成為茶產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由古竹紫筍向福建建安茶的轉變,唐代尚未形成氣候的閩南、嶺南地區茶產業明顯活躍發展。

宋代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沿岸早春氣溫低,茶樹發芽延遲,無法保證茶葉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言,“建安三千裏,京師三月嘗新茶。“建安茶作為貢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中國制作團茶、餅茶的主要技術中心,促進了閩南、嶺南茶區的興起和發展。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經遍布全國。宋代茶區與現代茶區基本壹致。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制茶方法和各種茶的興衰。

程序

洗茶:將開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

沖泡:再次將開水放入鍋中,壺嘴在倒水過程中“點頭”三次,即所謂的“鳳凰三點頭”。

功夫茶具(6件)

客人們表達了他們的敬意。《春風吹面》:水要高過壺嘴,用蓋子把茶粉刷掉。

封鍋:蓋上鍋蓋,把開水倒得滿鍋都是。

分杯:用茶夾將香杯和茶杯分組,放在茶托上。“玉液歸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平馬克杯,讓大家品嘗到色香味俱全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香杯中,茶水七分滿。

奉茶:為客人奉茶。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茶杯,嗅著杯中余香。

品茶:客人用三個手指拿起壹杯茶,分三口慢慢啜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他們主要是泡火和熏香。凈手,先招茶人,邀客品茶,再享工具:註意瓷器和陶器的使用——景德鎮瓷器。宜興茶壺。熱杯暖壺是將開水倒入茶壺、公平杯、香杯、茶杯,潔具會升溫。“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中。

茶道要遵循壹定的規則。唐朝為了戰勝九難,把它做成、區分、器皿、火、水、烤、剁碎、煮、喝。宋代三時品茶,三時“三時”是新茶、甘泉、潔器的結合,天氣晴好,賓客雅趣相投。反之則是“三分”。明朝是十三服七忌。“十三宜”是指無事,二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漢,六徘徊,七睡,八待醒,九祭,十靜宅,十壹會意,十二鑒賞,十三讀書;“七忌”是壹次於法,二次於惡,三主客不韻,四冠衣冠苛,五葷五素,六忙多餘,七壁間書桌更惡趣。

分類

簡茶道

將茶粉放入鍋中,加水煮沸。最早記載於唐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宋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茶具,展示了唐代人們“吃茶”的情況。茶葉曬幹後磨成粉末,用水煮。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和茶葉壹起喝,所以也叫“吃茶”。

唐代的煮茶是最早的品茶藝術形式。

鬥茶道

古代文人各自端著茶和水,通過對比茶面和湯花,品嘗茶湯來判斷茶葉的好壞。鬥茶又稱鬥茶,盛於唐末,盛於宋。最早流行於福建建州。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它的最終目的是品茶,尤其是吸收茶面上的湯花。最後,飲茶人壹定要品嘗茶湯,做到色、香、味俱佳,這才是茶戰的最後勝利。

功夫茶路

功夫茶,自清代以來流行於部分地區,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韻味。清代,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廣東的潮州等地流行工夫茶。後來也流行於安徽祁門壹帶。功夫茶講究飲用時間。喝工夫茶有兩種:自炒自品,待客,尤其是待客。

裝置

茶具。

①茶則:從茶壺中取出茶葉並將其放入茶壺中的器具。

②?茶匙:將茶則的茶葉倒入茶壺的工具。

③?漏茶(桶):放在壺口上,引導茶葉進入壺內,防止茶葉散落在壺外。

④茶蓮:是壹種多功能器具,不僅具有前三者的功能,還能看到茶的形狀、茶的量、幹香的氣味。

⑤茶葉粉碎:用於粉碎茶藕中的長茶葉,方便放入壺中。

⑥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李茶具

(1)茶夾:從壺、杯中取出茶渣;洗杯子的時候可以捏壹下杯子,防止手被燙傷。

2茶匙:用於放茶葉和挖茶渣。

③茶針:用於連接壺的內網。

4茶槳(發夾):撇去茶沫的器具;尖端用於穿過噴口。

⑤茶刀:取茶葉,倒茶葉。

粉茶具

①茶海(小盅、母杯、公杯):茶壺內的茶湯泡好後,即可倒入茶海中,然後根據人數平均分配;人數少的時候把茶倒掉,避免泡太久產生的苦味。茶海上的濾網可以過濾掉倒茶時流出來的茶渣。

品茗奇

①茶杯(茶盅):用於啜飲茶湯。

②聞香杯:以保留茶葉的香味,用於聞香鑒別。

③?杯架:放置茶杯的小托盤,可以避免熱茶湯,也可以起到美觀的作用。

妓女

①?茶盤:用來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托盤。

②?茶船(茶池、洗茶、壺托):壹種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來接溢和倒茶湯。是養盆必備用具。

③殘渣配方:用於盛放茶渣。

④水側(茶壺、水罐):用於接收廢棄茶葉。

⑤洗滌劑:用於放置使用後要清洗的杯盤。

⑥?茶巾:主要用於曬壺,可以烘幹茶壺底部和茶海殘留的雜水;其次是用來擦掉桌面上的水滴。

⑦容器:盛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附屬部分

①鍋爐:鍋爐種類繁多,有炭爐(潮汕爐)+玉樹團、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挑選的要點是茶具和諧,開水無異味。

②鍋墊:紡織品。用來把壺和茶船分開,避免噪音對氣氛的影響。

③蓋: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碟子(通常用茶托代替)。

茶盤:用來盛茶的托盤。

⑤刷茶:用於放置茶葉後,刷掉茶蓮中殘留的茶粉。

⑥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茶巾托盤:用於放置茶巾、茶刷、溫度計等。

⑧?香爐:喝茶燒香可以增加茶的趣味性。

理論

天人合壹。/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精華。道家學說將“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註入茶人的茶道之中,確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也提供了崇尚自然、樸素、真實的美學理念和重生、重視生命、養生的思想。

正是因為“天人合壹”的道家哲學融入了茶道精神,中國的茶人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中國的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願望。因此,中國的茶人最能體會到“感天動地”的激情和“對自然更加自覺”的美妙感覺。

尊重他人

在中國的茶道中,尊重人的思想普遍存在於茶具的命名和對茶的理解中。茶人習慣將帶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為“人”。意思是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如果把杯、盤、蓋壹起端上來品茶,這種捧杯法叫“三才合壹”

桂生

貴生是道家註入茶道的功利思想。在道家重視生命、養生和享受生活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註重“茶的力量”,即註重保健和滋養情感的作用。

道家品茶並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重命的目的出發,用茶來激勵內功。如馬玉的《斯隆人茶》寫道:

壹杯茶,兩杯茶,不要把心交給名利,永遠不要睡覺。

武威茶,天然茶,天賜禪定道家,不眠之作。

可見道家的飲茶和世俗的熱衷於名利的人是不壹樣的。貪圖功利名利的人喝茶會失眠,說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了。而茶,則是上天賜予道教的甘露和仙露。喝茶會讓妳更有精神,更能體會道而不困,增加技巧和行為。

更有道家專家將品茶視為忘卻紅塵煩惱,享受閑適精神的壹大樂事。對此,南宗五祖之壹的白玉蟾在《水調松頭詠茶》壹詞中寫得很漂亮:

二月下雨,昨夜打雷。槍旗爭展,簡溪春色領風騷。取枝舌,用露煙搗碎,煉為紫金樁。碾碎無限春光,飛揚綠塵。

畫壹個新的春天,煮壹把活火,試試未來,放下兔毛,把舌頭嘗回來。喚醒青州,以百萬計反擊沙魔,永無陽臺之夢。腋下有微風,想去蓬萊。

坐下來忘記

“坐忘”是道家為了達到茶道中“極空靜觀”的境界而提出的壹種靜法。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作為“四諦”之壹。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在喝茶時達到“壹私壹塵不染壹假”的空靈境界?道家還為茶道提供了壹種禪定的方法,叫做“坐忘”,即忘我之身,忘我之巧。茶道倡導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與我的界限,拍出“清玄”、“清心味”的審美照片,這些都可以通過“坐忘”來實現。

沒有自我

道家這種免於名教,自然曠達的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的“無我”,就是茶道所追求的“無我”。無我,不是在肉體上毀滅自己,而是在精神上消除物我對立,從而順應自然,接受壹切。“無我”是中國茶道對意境的最高追求。近年來,臺灣海峽兩岸的茶人頻繁舉辦國際性的“無我”茶會,日韓茶人也積極參與,是對“無我”境界的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括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面。

物質上,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最好的木材”。是大自然賜予的“珍貴木芽”。種茶、采茶、制茶,都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出好茶。在行為上,中國茶道講究自然之美,質樸無華。動的時候像山石壹樣流動,安靜。笑時如春花,言時如山泉。舉手投足,微笑,都要來自自然,放飛心靈,絕不做作。在精神上,道家是自然的,回歸自然,表現為徹底解放自己的性體驗,使自己的心靈寧靜、淡泊、孤獨、無為,使自己的心靈彌漫著茶香,仿佛與宇宙融為壹體,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要素

中國茶道,就其構成要素而言,有四個要素:環境、禮儀、茶藝、修行[1]。

(1)環境

茶道是在壹定環境下的品茶活動。茶道特別註重環境的選擇和營造,旨在通過環境陶冶和凈化人們的心靈,所以需要壹個符合茶道活動要求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隨意或隨意的,而是精心選擇或創造的。茶道環境有三種。壹種是自然環境,比如松樹下、泉水旁、森林中的巖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寺院、亭臺樓閣、水榭、書房、客廳等。三是特殊環境,即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茶館。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室外環境指茶室庭院,常種植松、竹、竹等常綠植物和花卉。室內環境常掛有油畫、插花、盆景、古玩,並明確供應書房。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優雅,要安靜,讓人進入這個環境,忘卻世俗,洗去塵埃,陶冶道德。

(2)禮儀

茶道活動要按照壹定的禮儀進行,禮儀就是禮貌,禮儀就是禮儀,法律就是規範和規則。“福珍鮮香,碗數三,其次碗數。如果客人的數量是五個,將提供三碗。七,五碗。少於六人,不必等碗數,少了壹人,正好是有意義的補充。”(陸羽《茶經》《五烹》)這是唐代茶道中喝茶的規矩。

"男孩把供品舉在面前,主開始提供壹個客人日:為妳清除雜念。客人接起,舉起手,道:不然,不足以破寂寞。就是再坐壹次。喝完酒,男生拉著歐,退了。話長,禮重。”(朱權《茶譜》序)這是宋明時期茶道主客之間的結束、接待、飲酒、敘說等禮儀,相當謹慎。禮儀是行為、舉止、語言和行動的既定準則,顯示友誼和尊重。茶道的儀式包括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和禮貌。

茶道之法是茶道全過程的壹系列規範和規約,涉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壹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勢、儀容儀表等。

茶道禮儀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得有失。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儀是不同的,但壹些基本的禮儀內容是相對固定的。

(3)茶藝

茶藝就是喝茶的藝術。茶藝有五個環節:備器、選水、生火、待湯、學茶。壹、分為茶學法。古今茶藝可分為炒茶、點茶、制茶。其次,根據主要的茶具,制茶可以分為壺茶、功夫茶、杯茶、功夫茶。還是那句話,按用的茶來分。功夫茶藝按發源地可分為武夷功夫茶藝、武夷變體功夫茶藝、臺灣省功夫茶藝、臺灣省變體功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道,茶道依賴於茶道,沒有茶道就沒有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壹門藝術,也可以在舞臺上表演。所以表演茶道或者茶道表演是可以的,但是說茶道表演或者茶道表演就不合適了。因為茶道是給人修行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是以茶代茶的。

(4)實踐

修行是茶道的基礎和目的。茶人通過茶事活動,自得其樂,陶冶情操,陶冶心靈,悟道。中國茶道的修行是“雙修生”,即修心、修命、修身心。修身養性,又稱養生,在於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修身養性是以誌、德、樂、悟為基礎的。人生的雙修最終落實到最後。

中國茶道的理想是健康、愉悅、修養和啟迪。它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目的是修行,環境也好,禮儀也好,茶藝也好,都是為了壹個目的——修行,服務修行。修行是為了提高每個參與者自身的素質和境界,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包括茶道、禮儀、環境、修行四個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基礎,又依賴於茶藝。茶藝重在“藝”,學習茶藝是為了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是道,旨在通過茶藝陶冶心性、體悟道路,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包含茶藝,茶道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道,茶道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說的‘藝術’是指泡茶、泡茶、品茶的藝術;我們這裏說的‘道’,是指藝術茶過程中貫徹的精神。沒有藝術的道是壹個空洞的理論;藝術無道,藝術無精無靈。茶藝,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規律,是本源,是本質。它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妳可以通過妳的內心充分體會。茶藝與茶道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壹的結果。茶藝和茶道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要嚴格區分,不能混淆。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註重茶葉的色、香,註重茶具的品質,飲用時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氛圍、音樂、沖泡技巧、人際關系。

最高境界——茶道:將哲學、倫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動中,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享受。

  • 上一篇:關於這座橋的信息
  • 下一篇:快壹點!!介紹壹下航母發展史!(最佳匹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