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之路

歷史之路

在湖南和廣西之間,有壹條穿越南嶺的千年古道。她的名字叫“小河古道”。小河古道是壹條歷史古道,沿途散落著許多美麗的古村落和歷史遺跡;小河古道也是國道,這壹帶是中國瑤族的大本營。小河古道至今仍是壹條風景道,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許多奇山異水。

看古城,看古村落,看古橋,看古道,壹路欣賞奇山異水和風土人情。這是我遊覽小河古道的總結。在此之前,我重點介紹了小河古道沿線的古城和村落。本文主要介紹了小河古道上留下的壹些古橋和古道。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古橋愛好者。我在廣東參觀過上百座古橋,來到小河古道這樣古橋數量眾多、形式豐富的地區,哪怕只是為了古橋,也是值得的。

中國有很多廊橋。目前古代廊橋有幾千座,主要分布在六座廊橋中。小河古道所在的湘南、桂北是廊橋集中的地區。其中27座明清廊橋被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川瑤於風橋群”。這次旅行我很趕,能打卡22個,創下了壹天搜索18風雨橋的紀錄。除了風雨橋,小河古道上還有其他古橋,很多造型簡單,外形美觀。

道縣梧田於風大橋

小河古道上的道縣梧田風雨橋,據說是湖南省發現最早的石質雙拱風雨橋。光緒三年(1877)《道州誌》記載:“永明觀路,築於州西南二十五裏梧田村前,宋淳居民朱明遠主張修建,上蓋房屋。唐勇,清代雍正漳州鄉人。”也就是說,這座風暴橋是在宋淳建造的(1241-1252)。

800年後,這座古橋還在。雖然經過多次重建,但仍造福當地村民。人們和他們的祖先壹樣,走過這座橋,在橋上工作、休息和交流。

江永縣勾欄瑤寨於風橋

勾欄瑤寨有三座漂亮的風雨橋。培元橋位於村口。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現在也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勾欄瑤寨橋頭的風雨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村裏最古老的風雨橋。橋下有井,形成了“水上有橋,橋下有井,井旁有人”的瑤寨景觀。

三門街風雨橋現存主體建築為民國建築。事實上,小河古道上的風雨橋比交通起著更重要的休息、避雨、溝通的作用。很多橋只是壹條小溝,壹座木橋就能解決過河的問題,但是修建壹座風雨橋,更重要的是讓人休息壹下。

江永縣朝天於風橋

位於江永縣巖寺營村的朝天於風大橋,距離廣西只有幾百米,但與廣西富川的於風大橋相比,顯得破舊失修,而富川的於風大橋已經全部修好,每座大橋都有監控設施。

朝天於風橋和梧田於風橋壹樣,是小河古道的重要遺跡,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在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於風大橋上,古老與滄桑壹覽無余。

富川姚於風大橋集團

富川瑤族風雨橋27座,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位於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65,438+05)、城北鎮(8)、麥嶺鎮(3)、時嘉鎮(65,438+0)。當然,富川的風雨橋不止27座,但這27座。另外,每個風雨橋旁邊都有壹個綠色的杠鈴,上面裝有攝像頭,風雨橋裏面也有攝像頭。雖然有點失望,但是保護措施做得很好。

興隆於風大橋位於潮東鎮茶山村,是離湖南最近的於風大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橋亭有兩層,有休息屋頂,馬頭墻的入口建在橋的兩端。橋全長22.34m,寬6.20m,橋亭高約7.15m。

雙溪於風橋,位於朝東鎮東水村,建於清光緒十壹年(1885)。墩(臺)為石制,全長20.72米,寬4.40米,亭高約5.74米..

環澗風雨橋,位於朝東鎮長塘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它是壹座小風雨橋,全長9.76米,寬3.89米,亭高約7.06米..

青龍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橫跨在油木村和龍牧村之間的黃沙河上。建於明日四年(1624),由單孔石橋、橋廊、橋亭、閣樓組成,全長35.09米。它是富川瑤於風橋的代表之壹。

依蘭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建於明萬歷三十年(1602),距離青龍於風大橋不到1公裏。兩橋成為陰陽橋,由三孔石橋、橋廊、橋亭、樓閣組成,全長37.54米。是27座國保風雨橋中最古老的壹座。

集賢於風橋,位於右木龍牧村東面,橫跨在右木龍牧村中間的小溪上。建於清光緒十壹年(1885),墩臺為石砌。大橋全長16.93米,寬3.87米。

郁秀於風橋,位於朝東鎮油木龍牧村,建於清光緒十壹年(1885)。它距離薊縣於風大橋幾百米。橋墩為石砌,全長17.53米,寬4.40米。

蛇尾崗風雨橋,位於朝東鎮油木崗灣村,建於清光緒十壹年(1885)。是壹座小風雨橋,全長6.06米,寬3.14米。導航位置不準確。問問村裏的村民。

金橋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福溪村外,橫跨福溪村田間的壹條小溪。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橋兩端有斜山屋頂和馬頭墻入口。橋全長21.7m,寬4.60m,橋亭高約6.28m..

鐘靈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福溪村,橫跨福溪村中部的河流。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橋全長10.3m,寬4.34m,橋亭高約7.78m。是村民聚集的主要場所。許多人在這座橋上打牌,它也是於風27座國家保險橋之壹。

桂龍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桂龍村,橫跨桂龍村的壹條小溪。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全長14.3米,寬5.62米,亭高約6.32米..

儒教東門風雨橋位於朝東鎮儒教村,橫跨村中小溪。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全長9.23米,寬3.72米,亭高約3.39米。村裏的儒教西門還有壹座風雨橋。因為沒有位置,時間比較短,所以沒有去找。

東源於風大橋,位於朝東鎮白面寨村,位於白面寨村的田野裏。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全長15.4米,寬5.44米..在白面寨的金絲楠森林旁邊,有壹個金色的楠木王,值得壹看。環境很好。

曹氏回龍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石槽木村,橫跨石槽木村旁的山澗。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全長20.36米,寬4.70米,亭高約7.98米。風雨橋周邊環境很好,很上鏡。

永濟府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圩豐村,橫跨圩豐村旁的溪流。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全長12.26米,寬4.60米,亭高約7.07米。橋外,有壹條青石板的小河古道遺跡。

夏靜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下井村,橫跨在下井村田間的壹條小溪上。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全長16.23m,寬5.41m,亭高約4.94m..田地間的風雨橋有非常精準的地圖定位。

陽壽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梁園村,橫跨梁園村中部的壹條小溪。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全長9.93米,寬3.38米,亭高約4.78米..定位不準確。到了村裏問問村民。

福壽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鳳西村,橫跨鳳西村旁的小溪。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全長17.35米,寬5.66米,亭高約5.19米。明代鳳西村有三座風雨橋,位於山上古村旁,位置最高。

朝陽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鳳西村,橫跨鳳西村的小溪。建於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全長16.26米,寬3.9米,亭高約5.85米。這座橋位於新村到古寨的上坡路上。汽車可以通過這座橋,它是村民的主要聚會點。

楓溪新橋於風大橋,位於城北鎮楓溪村,橫跨楓溪村的小溪。建於明日天啟元年(1621),全長8.86米,寬4.47米。新橋於風橋比村裏的其他兩座橋晚壹點,它隱藏在村裏房屋的裂縫中。不請人很難找到。

鸕鶿塘蘭通風雨橋位於成麥嶺鎮寶健村,橫跨寶健村鄉道溪流。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全長27.15米,寬4.31米,亭高約6.19米。這座橋很漂亮,兩邊都有古道遺跡。可以導航到寶健街,遠遠就能看到風雨橋。

高橋於風大橋,位於麥嶺鎮高橋村,橫跨麥嶺河支流。建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24柱提梁架榫卯結合,形成三層屋檐,11.3米的大梁格外醒目。通航到高橋村,我根據找橋的經驗,直接找到了這座風雨飄搖的橋。

這是小河古道上的風雨橋。事實上,除了風雨橋,小河古道上還有各種精致的古橋,包括具有獨特榫卯結構的石拱橋、石梁橋和石梁橋。

洪江橋,小河古道上的壹座單拱石橋,位於道縣南郊,是小河古道的起點。現在已經被丟在荒郊野外,幾乎無人問津。不遠處有壹條鐵路,坐在火車上的遊客大概都不知道。他們經過的地方是幾千年前的交通要道。商旅人士踏上這座橋,開始了他們穿越南嶺的旅程。

小河古道上有獨特的石梁橋榫卯結構,現存橋梁不少於10座,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由木結構向石結構過渡的珍貴歷史遺跡,而石梁橋榫卯結構的中心就是江永縣會崗村。

什麽是榫卯結構?看看這座古老石橋的結構就知道了。會崗村有壹條古道,有兩座據說早在宋代的榫卯石橋,分別叫漢律橋和寺上橋。

廟橋在漢律橋上遊百米處。古石橋已經用石板塌了,旁邊還有兩個水槽。鄉村之間的古橋鮮為人知,卻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江永縣上幹塘村的買橋和文昌閣是這個湖南省著名古村落的標誌性景點。買橋位於小河古道上,也是現存的大型石拱橋之壹。

逛上幹塘村,基本上沒人會錯過買買橋,怕很多人會錯過另壹頭的壽龍橋。這座隱藏在鄉間的榫卯結構石梁橋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壹是湖南發現最早的宋代石橋,二是榫卯結構石橋的代表作。

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大部分古道已不復存在,但在湖南和廣西之間的群山中,仍有許多古老的青石路。這些古道,在古村落,在風雨橋,在田間,在路旁。世事變遷,古道依舊。

我覺得小河古道上最有代表性的古道是上幹塘村。上幹塘村是古代協木縣縣衙所在地,也是湘桂之間重要的交通驛站。這條古道的崖壁上留有歷代的摩崖石刻,雖然不長,但很有代表性。

牛塘下青石古道位於江永縣巖寺營村螺螄井附近。如果不是特意去找,路過的時候很可能會錯過。

這是壹池古老的青石路,是不可多得的歷史遺跡。要不是旁邊立著這個國家紀念碑,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知道,幾百年來,它壹直是湖南和廣西之間的壹條重要道路。

在牛塘峽青石古道不遠處的巖寺營村,還有壹座“茶山古道”國家級紀念碑,這是壹條從湖南巖寺營村到廣西茶山村的古道。

大多數古道已經不存在了,朝天於風橋前的壹段古道仍然完好無損,可能是幾百年前的樣子。

走進小河古道進入廣西富川朝東鎮茶山村,整條古道從村中穿過,保存完好。旺季時,這裏的商旅是古道上最繁華的村鎮之壹。

茶山是小河古道上的壹個重要古道。據《富川縣誌》記載,“湖南寶卿人(今邵陽市)喜從茶山隘口入桂,多為經商,有油鹽,亦有善工為當地蓋房”。現在古關已經修復,重現了幾百年前的樣子。

最難得的是,古道左側有壹塊路牌“當箭碑”,上面寫著“左行X山林,右行巖寺營”,這很可能是小河古道上發現的罕見路標文物。

同樣位於朝東鎮的福溪村,雖然沒有茶山村熱鬧,但也是小河路穿村而過的古村落。這裏的古道更規整,看起來比茶山村順暢很多。

除了古村落,在許多風雨橋的兩側,還有殘存的小河古道,那是壹條青石古道,位於伏羲村金橋風雨橋外,蜿蜒在田野間。

這是城北鎮圩豐村永濟府於風橋前的壹條古道。只有壹個人能穿過它,穿過壹大片田野。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位於城北鎮石獅村黃家的川巖,被稱為“小河古道第壹巖”。古道旁有許多洞穴,但恐怕只有這壹個可以通車。

這是壹個巨大的天然洞穴,穿過巖石。除了壹條小河,其實還有壹條路,這條路不僅可以通過人,也可以通過車。

這個大型洞穴長約280米,高80米,寬50米。是歷史上小河古道必經的必經之路。在川沿以北20多公裏處是協木郡,建立於漢丁原六年(111年前)。協木縣境內有壹個協木關,連接協木關的古道穿過川巖,順流而下。

穿巖洞口也有很多歷代摩崖石刻。這條河中巨石上的石刻被稱為“修路碑”,記錄了光緒四年的壹次修路行為。

小河古道猶如南嶺的壹顆明珠。兩千多年來,它連接了湘桂之間的人民,通過陸路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發揮了重要的交通作用。

時過境遷,歷史的車輪拋棄了這條在都龐嶺和孟珠嶺之間的千年古道。538國道和祝賀高速公路將過去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旅程縮短到了幾個小時。小河古道的交通功能並不明顯,但這裏的歷史遺跡眾多,自然風光獨特,民風淳樸。妳喜歡這條永遠閃耀著歷史光芒的古道嗎?#廣西# #湖南# #我們去自駕遊吧#

  • 上一篇:菠蘿蜜剛發芽的時候是什麽樣子的?
  • 下一篇:求電視宣傳片解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