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什麽古代會有“賜姓”這種搞笑的獎勵?

為什麽古代會有“賜姓”這種搞笑的獎勵?

榮譽...比如妳現在的姓,可能壹開始就給了,因為在先秦時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姓,相比之下,有姓的都是貴族,所以給了很多姓作為獎勵,因為沒有,所以給了姓就是壹種獎勵...這種行為被各個朝代繼承下來,作為禮儀上的獎勵。就像清朝的歸化升官壹樣。

在中國古代,姓氏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符號,更是血緣、家族乃至社會地位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社會政治意義。賜姓是姓氏的主要來源之壹,早在氏族社會的神話傳說時代就已出現。自秦漢以來,賜姓現象越來越普遍,唐五代的規模和範圍較為罕見。這壹歷史時期的賜姓制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賜姓是古代統治者維護和加強統治的手段之壹。唐五代時期,皇帝給不同姓氏的臣民以皇族姓氏,或賜以自己的姓氏,用於褒揚功勞、勉勵勤奮、籠絡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內涵。但它不同於先秦賜姓制度中的封建性質,只屬於精神獎勵的範疇。唐朝在直接繼承北朝賜姓傳統的同時,有所發展。它不僅範圍廣、規模大,而且形式也更加復雜,與前代相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五代時期延續了唐代的這壹制度,規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這壹歷史時期的賜姓方式、目的和範圍,論述如下:

(1)給出國家的姓氏

在封建等級社會,姓氏也有高低之分,最高貴的姓當然是皇帝的姓,被視為國姓。賜國姓是皇帝對臣民的最高精神獎勵,只有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人才能獲得這種榮譽。那些被賦予姓氏的人將隸屬於皇室,成為宗室,並由宗正寺管理,這是皇帝對他的臣下的巨大禮遇。由於唐代的武則天時期是壹個特殊的時期,歷來被史家認為是唐朝的延續和發展,是唐朝的壹個組成部分,所以當時給定的武氏在本文中也被視為國姓。

1,安撫投降者

賜姓在亂世盛行,尤其是在朝代之初,前代重要的政治領袖和軍事將領加入,皇帝們往往會賜姓以示安慰。初唐五德時期是賜姓的壹個小高潮,這是當時的形勢決定的。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唐朝政權是壹個先鋒,渴望統壹世界。唐力皇室給各種“煙塵”的首領起了壹個國家的名字,或者也許是壹個高官。如瓦缸老將軍李世基、幽州“總經理”羅毅、、石州“賊帥”、江淮杜、河北高開道、竇建德部將軍胡大恩、榆林郭等人都被賜姓李。賜姓對初唐政權的迅速、穩定和鞏固,贏得民心,功不可沒。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平息叛亂,唐朝皇帝又采用了這種方法,尤其是在平叛戰爭後期。如張中之被安史署賜名李(1)《舊唐書·李傳》(142)。甘源二年,賊營歸李光弼,賜以忠臣李氏[1](舊唐書李傳(145)等。給這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漢奸正名,對盡快結束戰爭,恢復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代時期,後唐最具代表性,後唐的莊宗多次給侯亮的老將軍起名。比如朱是,張從初是李少文,是李少沖,段寧是李少欽,康是李,袁象賢是李少安,霍是李,方文誌是李少英,杜燕秋是李少謙。不僅給他們起了國姓,有的還被當成了假兒子。雖然說是“利益結合,共同資本”,但起到了不流血的作用。

2、籠絡外界。

民族問題壹直是唐五代時期的突出問題。出於拓展邊疆、安撫番邦的政治需要,唐力經常給隸屬於它的少數民族權貴以姓氏,這使得賜姓成為唐朝實行民族禁錮政策的壹個重要手段。唐朝在武德年間開始把姓氏給範族有錢有勢的人。據馬赤先生考證,武德七年八月,東突厥可汗派特務西摩面見曾祖父,被賜姓李,這是唐代最早的範族有錢有勢者賜姓的記載。[2](P89)從那以後,給少數民族酋長起姓就越來越流行了。唐初,契丹土司庫格、土司克度、漠洪土司土地基、黑水土司倪書立基隸屬於其部,均以李為姓。此後,黨項羌族土司拓跋赤字引其部下,曰:“拜赤字辭西戎州總督,賜李”[1](舊唐書,卷198,西戎)。憲宗元四年,Xi王不辱孤而歸附,並“賜與李”[3](元桂卷976,書府、褒異三)。把國家的名稱給領導群眾加入的藏族有錢有勢的人,說明他們沒有被當作異己,還被冠以宗室,這無疑給新近依附、疑神疑鬼的各部吃了壹顆定心丸。同時,這種做法對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少數民族也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這正是唐朝民族政策的高明和正確之處,也是與唐帝國所轄地區各民族保持長期共存共榮的重要條件。比如唐懿宗時代的“卑微的籠部獻身於唐朝...朝廷賜姓李,除刺史。”鎮賚副都督王婆前來朝貢,賜李之名[5],就是明證。

中唐以後,賜姓往往伴有賜名,如(本阿布斯,鐵勒通羅部首領)、李崇信(秘王時)、李(東突遺部大人,遺葛方)、(本名思諾羅,吐蕃蘇匹親王)、李哲典等。再如會昌二年,溫偉思和他的兄弟阿勒支支、西布西普、烏爾羅斯都姓李,名曰忠、節、義、禮。”[4](子鑒,卷二四六)都是給繁縟部的達官貴人命名的。除了把姓氏給少數民族的酋長,他們的家庭也經常遭受“恩惠”。如高昌王鞠文泰之妻於,“邀入族,賜姓李,封長樂公主”。[6](《唐·姚輝》卷九十五《高昌》)武則天時,夫人,齊之妻,賀蘭巡撫,臨洮郡主,賜姓武氏。[7](《全唐書》卷187《鎮軍將軍左與蘭州總督賀碑文序》)?

五代亂世,與盛唐不可同日而語。和外國人打交道更累了,給姓的作用更明顯了。如後唐“賜(王)姓李為衛”[4](《子簡》卷281)。明宗給契丹東單王舉了個例子,想姓李,姓贊化。

3、表揚立功。

表彰有功是賜姓的主要功能之壹,往往能達到高官厚祿等物質獎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功賜姓是賜姓的主要部分。比如唐朝幫助臨淄的李隆基(玄宗)發動宮廷政變的薛崇儉、太平公主,以及無論如何都要幫助昭宗的孫德昭,都因為他們的巨大貢獻而被賜姓。“原來李姓宋,又是大名鼎鼎的文通...朱美謀反,唐僖宗再幸,文同掌管山南,功在第壹...鑒於他的姓氏,他是著名的。”[8](《舊五代史》卷132),因護送司機有功被賜姓。更有以戰功賜姓的將領,如李懷光(渤海人,姓如)、(原名曹)、李(原名羅元光)、李茂勛(來自回紇阿布斯家族)、李全略(原名王日見)、(原名安,來自河西)。

五代時期,爭奪天下更加激烈。“此世天子,馬壯,強兵為耳。”兵役給姓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在唐莊年間,元和夏因其勇敢而被封為李少榮和李少其。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壹壹列舉了。以功德賜姓,是賜姓功能的最好體現。

4、展現風度

是否賜姓,完全是由皇帝的意誌決定的,所以特別受皇帝寵愛的臣子,往往被賜以國姓。如初唐時與高祖李淵親近,被賜姓李;因為“與太宗的關系”,張遠給了他的姓李[7](《全唐雯》卷232)與此同時,壹些諂媚投機的小人往往因為能討皇帝歡心而享有賜姓特權,從而大大降低了賜姓的神聖性和權威性。武則天在位時,“嵩山人魏世芳,以惡言誤導大眾...太後很信任她,給她改姓吳。”[4](《資鑒》卷205)傅友宜和岑昌謙、遊魚錢偉將軍張、薩金戈將軍邱、石賴等狐媚小人和酷吏也被武則天賜武氏。這壹時期,甚至皇族中的壹些人也改姓吳,所謂宗室大亂。“(但)千金公主風韻猶存,自請太後,仍改姓吳。”[4](《子簡》卷204)五代就更荒唐了。“李存儒,刺史,本名楊,是個有名的女子,有幸當了晉王。...並被晉王賜名”[4](《子簡》卷271)。太監馬,得寵愛,賜姓李。

(2)給他壹個姓氏

唐五代賜姓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形式多樣。除了給民族姓,還有給他姓的情況。這是賜姓制度的重大發展,與其他歷史時代大不相同。如吳德中,“(史大奈)從長安出發,到(工)更,...賜姓史”。貞觀年間,“阿史那隼忠左屯衛將軍,女定襄縣令,尚宗室,始獨撰姓氏”,故自稱萬年史家。[5](《新唐書》卷110)武宗會昌二年,“賜兀國相愛惡,不姓愛,名洪順”。[4](《子同治簡》卷二四六)漢字中以單姓代替少數民族復姓,是古代改姓的形式之壹。天寶年間,玄宗將姓氏賜與寧遠王阿希蘭達,阿希蘭達稱竇。[5](《新唐書》卷221)《天賜》中,蓋谷家第十七代孫紹被任命為左司,姓元氏郡。”[9]神龍初,桓“賜姓韋氏,使其與皇後同屬壹族”。[1](舊唐書,卷91)”(皇太後)是個和尚,懷義不是士紳,就改姓薛,嫁給了太平公主的兒子薛紹。”[1](舊唐書,卷183)以上給竇、魏的兩個姓氏,都是唐代外戚的姓氏,壹旦給了,就和外戚有關;但袁姓、薛姓是當時高門顯貴的姓氏,社會地位很高,都被世人看重。所以給這些姓氏也是莫大的榮幸,這和給民族姓氏的意義和效果沒什麽區別。

在時期,程靈因忌諱而改姓周。後唐曾賜“狄懷輝為範將軍之名,烈之恩為骨之名,原知為舍利之名,骨之名為創造之役,輔使王之宜名為壽終。”[8](《舊五代史》卷四十二)具有感恩、順從等現實意義。

(3)給壹個壞姓氏

皇帝的姓不全是褒的,也有貶義的,就是給壹個壞姓,就是給壹個帶壞字的姓。這種姓氏往往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和人身攻擊。給壹個壞姓,就是用政治權力強迫別人改姓。就像給予死刑壹樣,是壹種極其嚴厲的刑罰,往往與危害統治利益的人和事有關,或者來源於皇帝的感情。

唐代賜惡姓主要出現在武則天時代。武則天奪得皇後之位後,將原來的皇後王和她最寵愛的妃子蕭亮帝分別改為蟒和梟。蟒蛇的意思是毒蛇,貓頭鷹的意思是斬首。懸拱時期,宗室瑯琊王、越王李真等起兵反對吳的專制統治,但遭到鎮壓。武則天把李所有的國王、後代和公主都取名為“秋”,意為毒蛇。武則天甚至放過了她的子民。“乾豐元年,吳偉良、受罰,改姓苗氏”,[4](紫同治鑒,卷201)“苗”意為毒蛇。此外,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叛亂後,“改竇懷珍為毒,為李”[4](子鑒,卷210),毒即毒,李意為邪鬼。這也屬於給邪姓的範疇。

給壹個不好的姓氏,不僅是對自己極大的侮辱,也是給他的後代背負了壹個壞名聲。姓氏作為家徽雖然壹直為人們所珍視,但在皇權的傲慢下卻變得如此微不足道和脆弱,可見專制制度的強大。

(4)其他類型的名姓

其他幾種給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壹是給姓繼承。繼承宗族永遠是男權社會。但由於宗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姓氏進入宗族需要改姓,所以出現了皇權介入,把姓氏給繼承人的現象。比如武則天殺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和他的表妹後,發現這個分支沒有繼承人,就利用皇權的優勢給她改姓。“以我妹賀蘭為秀才之嗣,攻紂王,改姓吳。”[4](《子簡》卷202)武則天,周代唐後,不願意回到李的政府,於是先後以太子、李旦為繼承人,給自己改姓武氏。在統治時期,“李被賜國號”[4](《子簡》卷二三三),以銘記李懷光的功勛為後任。

其次,臣下要求改姓。賜姓是皇帝的主動行為,體現了皇權的權威。但中唐以後,藩鎮擁兵自重,對大臣盛氣淩人。唐朝是內輕外重,這也可以體現在賜姓的行為上,就是大臣們開始主動要求皇帝給他們賜姓,往往帶有強迫性。由於種種原因,壹些傑帥藩鎮要求改姓,但朝廷對他們有所顧忌,壹般會遷就他們的要求。比如代宗,我們東川的使臣李叔明,就換了壹個新姓。“大歷末年,燕在郎州之子,稱其為外姓,其叔知其醜,不肯恩寵,賜與宗,代宗遣人至許下諾言。”【1】(《舊唐書》卷122)我使李寶玉,本名安,“本安曾孫”。因為他恥於安祿山這個姓,就請給他改姓,“給他李,他叫寶玉。”[1](舊唐書,卷132)

再次追授姓氏。追贈是朝臣死後的額外榮譽。到了唐代,賜姓也被列為死後禮物之壹。比如李君羨,貞觀受到了懲罰,又被上天恩準了。武則天追封武氏,上書官階。可見,能給我姓,確實是壹種很高的榮譽。

也有因為特長被起姓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光娃就是《十九書》的作者,該書開元末由集賢堂編撰,後賜姓齊[5](《新唐書》卷五十九)。李延覺,南唐名匠,善制墨,史稱“宋以來第壹”,本名Xi。[10](春秋十國,卷三十二)

最後因為反感才給了自己的姓。這種情況下,皇帝往往認為臣子的姓氏不吉利,就給它改壹改。比如五代時,江西魏全鳳被楊W打敗,忻州的危童主張投奔王錢镠。而的錢氏家族則有所偏袒,認為兇童提倡的姓氏不吉利,更認為他的姓氏是元氏縣。【10】(《春秋十國誌》卷七十八)艾雨是南唐的壹個官員。當皇帝祝賀他的時候,“艾”字是不祥的,所以他給了他姓鐘石。

整個唐五代時期,姓氏制度發生了幾次顯著的變化。壹是擴大了給姓的範圍。除了官僚貴族,還有冷血的武術家。引人註目的是,大量的民族首領或酋長參與其中,從而大大擴大了這壹歷史時期的賜姓範圍。其次,給姓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捐助國的姓,有他的姓,有邪姓。中郎將主動求姓是唐五代的時代特征,極大地改變了過去的賜姓現象。再次,給姓的目的不同。或安撫網絡,或贊立功,或示好,或泄憤。最後,姓和名聯系在壹起。這種現象自中唐以後逐漸增多。其實,賜姓和賜姓同時出現,無非是擴大了賜姓的外延,但其內涵是壹致的,即其功能和作用與單純的賜姓並無本質區別。

這壹時期的賜姓制度還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存在嚴重的不穩定性。賜姓是皇帝意誌的體現,是控制手下的政治手段。雖然賜姓是壹種榮譽,但是壹旦臣子被判有罪,所賜的姓就會被剝奪,恢復原姓。切掉姓,決定了給姓的不穩定性。比如初唐羅毅入黨,“賜姓李為”,但在唐太宗造反時,又被“賜姓羅氏”[1]《舊唐書》卷五十六)。李記是在初唐時被賜姓的。當他到達武則天,他的孫子李起來反對武。被鎮壓後,他被賜姓徐。賀蘭被賜姓吳後,很快就得罪了,“奔雷州,復本姓。”[4](《子簡》卷202)

還有壹個現象值得關註,就是中唐以後,壹些有軍權的將領開始要求選擇姓氏。如安史之亂後,張中之賜姓李,大歷年間“承德使李求姓張,允之。”次年“賜姓多,又……賜姓李”。[4](《資治通鑒》卷二二五)尚客谷,於朝恩愛其勇,奏(帝)姓魚...晁恩死了,被賜孤姓李,名賈勛,但到“建四年,名仍復”。【1】(《舊唐書》卷144)李克用、李被剝奪官職、黨籍,立即恢復。後唐即位後,與廣超同名的將領,如霍、常叢劍、方、杜、夏、糜、李彥超等。,去桌子上要求重復的名字,明宗被允許玩。這既是賜姓制度不穩定的表現,也是中央政府被削弱的必然現象。

唐五代姓氏的盛行,既有古老的傳統,也有深刻的時代背景。魏晉以來,姓氏文化出現了異於常人、重視姓氏的新內容,成為主流政治文化。姓氏成為時代的主宰,士儒爭鳴,族譜興盛,九品官法從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崇尚姓氏和希望之風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數百年的深遠影響。唐朝全國統壹後,舊士族的姓氏不再占據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關龍軍貴族統治集團。他們以胡華漢族為主體,尚武善戰,與魏晉時期的舊士紳大相徑庭,但在重視讀郡的價值上卻是完全壹致的。如自稱隴西人,以老二為始祖,以梁王為近祖。目的很明顯。唐太宗編纂族譜,收集全國士紳的家譜,進行世系考定,從制度上提高以皇族為首的冠龍集團的姓氏等級。此後,武則天執政,修改了姓氏的記載,使朝代裏做官的都成了讀書人,都是“尊姓”之風的表現。為了提高李姓及其英雄的社會地位,唐朝統治者采取了賜姓等措施。賜姓習俗除了特殊的政治功能外,還在潛意識中制造了人們對國姓的向往,制造了賜姓者的狂喜和名利;剝奪賜姓也是向世人宣示國姓的尊嚴,無形中擡高了國姓的地位,可以說是壹舉數得。但盡管如此,由來已久的姓氏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直到唐中後期,沒落的舊士紳仍捧著名聲,以至於唐文宗感嘆:“文官聯姻,不管官品,去了閥念,我家兩百年天子,也顧不上崔、陸?”[5](新唐書,卷172)這表面上是壹場圍繞姓氏的鬥爭,實際上卻反映了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的壹種“尊姓”的意識和風氣。由此可見姓氏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那麽賜姓給唐五代社會帶來了什麽影響呢?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姓氏自然化的作用有助於維護唐五代的統治。例如,李是壹個賣國賊,當他回到中國時,他得到了壹個姓氏。永泰元年,吐蕃入侵關中,代宗下急詔,出兵各路。但是,“許多渠道不時派兵”,李和他的將領們打了擦邊球,獲得了詔書,並命令他們統治。將軍們要求擇日,忠臣氣憤地說:“父母著急,選了日期還怎麽救惡!”現在就上路。[4](《子鑒》卷二二三)即使如此,賜姓的效果還是可見壹斑的。沙陀酋長朱燮被賜姓,朱燮的貴族們不僅世世代代以李為姓,而且還冒充的繼承人。建立後唐的李,以高祖、太宗、、昭宗及其曾祖、祖父、父親為七殿,並以李為國姓。它的意思很明確,他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李的皇族。由此可見賜姓廉宗的魅力。

其次,給姓氏促進民族融合。中國始終是壹個多民族國家,不僅有多元的地域文化,也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唐五代繼承和鞏固了秦漢以來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融合的成果,掀起了民族融合的又壹次高峰。這壹時期,各民族以漢族為中心頻繁交流,相互影響,各民族不斷同化。壹些古老的少數民族消失了,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姓氏在民族融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衡量民族融合進程的標尺。歷史上也出現過改姓促進民族融合的現象。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將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唐五代時期,民族融合以少數民族漢化為主。從姓氏的變化來看,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的漢化。唐五代有相當壹部分姓氏是給少數民族權貴的,涵蓋了西域的突厥、回紇、Xi、契丹、漠洪、吐蕃、黨項、沙陀、中亞等各族。這些民族與漢族在廣大地區共同生活,他們“喜歡中國”。他們往往因為部落酋長給的姓氏而改從漢姓,甚至隨族改姓,這在壹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所以可以說,姓氏漢化的程度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結果。

最後,賜姓對後世和國外的影響。唐五代賜姓對後世影響深遠。唐末五代,賜姓和假子結合,融入了更多的家族元素。直到明清時期,賜姓依然興盛,繼續沿用,可見賜姓長久以來的魅力,只是後世賜姓的規模不及唐五代。唐朝曾壹度征服三韓,並為其設立都城保護所,進行統治。所以韓國歷史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包括賜姓制度。據史書記載,九年春,新羅第三代王改劉步為氏。可見賜姓在漢化程度較深的國家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唐元和十壹年,“南詔(主)勸立德議頂,賜其姓蒙氏”[4](《子·同治簡》卷二三九)。

總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賜姓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對前代尤其是漢代以來賜姓的總結,對後世影響深遠。人們對姓氏的重視,突出表現了古代人思想中長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和家族思想。在民族意義上,姓氏也反映了壹種民族融合運動和民族認同心理的趨勢。這些都可以在唐五代的姓氏賜名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以上——摘自新浪博客:懶九爺的博客。

  • 上一篇:誰能給我海淘的資料?
  • 下一篇:狄青的長相,不亞於北宋壹位才華橫溢的將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