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曲藝的傳承與發展

曲藝的傳承與發展

從1976年6月粉碎“四人幫”到20世紀末的三十年,是中國真正走向繁榮、曲藝藝術開始全面發展的歷史時期。和整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發展壹樣,曲藝在過去的20年裏經歷了全面復蘇和空前繁榮,但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

在全國經歷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曲藝是重災區之壹。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標誌著“文革”基本結束的粉碎揭批“四人幫”運動中,曲藝藝術爆發出了強大的聲音,煥發出青春的力量。可以說,曲藝在“文革”後的藝術復興是伴隨著極左路線的清算而來的。

具有諷刺傳統的相聲藝術在這個歷史關頭顯得尤為突出。常、常桂田創作並演出的《帽廠》、侯、方成創作的《未竟之會》、馬季、西軍創作的《舞臺風暴》、和創作並演出的《拍照》、和金、創作的《假天空》等。,應該抓住歷史機遇,表達人民的心聲。尤其是由姜昆、李文華合編的相聲對口節目《如此拍照》,立意獨特,內涵豐富,揭示了荒年的歷史悲劇,令人深思。以這種方式拍照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增強了審美創造的效果,同時也成就了後來成為著名相聲演員的姜昆的藝術聲譽,奠定了姜昆相聲創作和表演的藝術地位。

經過這壹時期曲藝的復興,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成功召開,國家的中心工作明確轉向經濟建設,曲藝的復興也轉向了壹個更加理性的階段。1979以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誌,既是國家全面撥亂反正的壹年,也是“文革”後曲藝事業步入正軌的壹年。遼寧鞍山曲藝團的劉蘭芳(1944-)與丈夫王印權合作,重新編創了傳統評書《嶽飛傳》,由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出,在東北地區引起巨大反響。隨後,全國66家電臺相繼播放了這首歌謠。壹時間,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電臺播放《嶽飛傳》時,大街小巷人煙稀少的盛況。於是,評書《嶽飛傳》成了“文革”後傳統長書成功的典型。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全國中心工作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曲藝的創作和演出進壹步繁榮,藝術教育和研究步入正軌,書刊出版空前活躍,藝術交流日益擴大。由此,曲藝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在此背景下,新時期相聲的發展尤為引人註目。

與相聲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時期的絕大多數曲藝品種都是沿著自己的規律穩步發展的。傳統曲目和書目的恢復是史無前例的,壹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節目在這期間幾乎被搬來搬去,甚至不加分析地演出。此外,還有壹些優秀的傳統長篇評書和歌謠,如揚州的《水滸傳》、蘇州的《三國演義》、蘇州的彈詞《西廂記》、《重生》、邢的歌謠、《嶽飛傳》、《楊家將》、《胡家將》、《明英烈》等,以及山東的長篇快寫歌謠。音樂新書的創作成就也很突出。邱的長篇蘇州彈詞《九龍口》、夏雲的長篇揚州評書《挺進蘇北》、許的中篇蘇州彈詞《真情假感》、範乃忠的中篇評書《山貓口媒妁》、何作歡的長篇湖北評書《楊柳齋》、牛牛、李培森的相聲《威脅》、的表演方面,除了各地不斷湧現新人外,壹些老藝術家也充滿藝術青春,為曲藝舞臺再創輝煌。比如京韻大鼓演奏家羅玉生在1986用京韻大鼓音樂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主題曲《為晚輩復興河山》,讓他和國內更多聽眾尤其是晚輩壹起熟悉了京韻大鼓藝術。從而讓觀眾進壹步領略景雲鼓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擴大了整個民間藝術在全國的影響力。

這壹時期的曲藝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探索曲藝自身的創作和表演規律,使其發展不再盲目,是這壹時期歷史理論研究的壹個顯著標誌。1986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標誌著曲藝研究進入正式發展階段。曲藝藝術經歷了改革開放20多年自身發展創新的洗禮,正以多元化的格局和嶄新的面貌進入21世紀。

  • 上一篇:模擬主持通用修辭
  • 下一篇:日本的炮塔到底有多強,和德國的相比如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