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老嶺古村記憶:龍山文化底蘊孕育新風景——探尋五裏中村的古代

老嶺古村記憶:龍山文化底蘊孕育新風景——探尋五裏中村的古代

樂陵城南有壹個大型的主題公園,每天來這裏休息、閑逛的人絡繹不絕。公園景觀古樸莊重,有角亭、遊廊、露臺、雕塑等建築。西側還有壹個長滿蘆葦和荷花的人工湖,就是龍山文化遺址公園。

在舊城改造之前,這裏原本是壹個叫五裏墓(也叫“墓”,下文就不提了)的村子。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裏距離樂陵老城五裏,村後有壹座古墓,是樂陵最早的村落之壹。現在,這座古墓位於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內,公園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這座古墓呈平臺狀,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40米,高近3米。這是壹個黃土丘遺址。上面種著壹棵樂陵有名的金絲棗樹。尤其是深秋和冬季,棗樹的葉子全沒了,枝幹禿稀的,姿態平平,同時空中北風壹吹,地上的草散了,黃了。如遇積雪和飛影,不禁使人感到壹陣顫栗,心裏像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壹瞬間,已經是很多輪回了。

五裏中村建於何時,由何人所建,已不清楚,只知道該村的王祖上是清朝光緒年間從武定府(今山東省惠民縣)遷來的。但是說到這個村子的這個古墳,真的是人盡皆知。要說清楚這壹點,我們得回到4000多年前的遠古時空。

相傳新石器時代,樂陵地勢低平,東臨大海,因靠近老黃河口,時而有洪水泛濫,海水倒灌之虞,正如孟子所記載:“堯在時,天下未平,洪水交叉,泛濫於天下。”“水在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之地,人心不定。下面的是窩,上面的是營。”因此,我們的祖先不得不生活在高地,在蓋房子裏築巢,過著狩獵、捕魚和耕作的原始而簡單的生活。

當時,樂陵有三條古老的河流,即金靖河、馬家河和溝盤河。相傳是大禹疏浚的黃河九大水系中的重要水系。經過我們祖先的治理,這裏變成了壹片沃土,土壤肥沃,水源豐沛,草木茂盛,森林茂密,吸引了更多的祖先在這裏居住。

相傳,在這三條古河道周圍,曾有三個原始部落活動在樂陵,即下遊的應族、馬家河下遊的窮族和溝盤河流域的魯鐘族。他們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至大禹時期,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同時,據史料記載,他們都屬於東夷部落,都以鳥為圖騰或徽記,所以也被稱為鳥夷。最著名的是魯中氏族的鳥圖騰。因為他們的祖先幫助帝堯、舜“天地四時教人”,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圖像,所以把象征太陽的三足鳥作為圖騰崇拜對象。正是由此,壹座造型獨特的太陽鼎雕塑矗立在樂陵龍山文化遺址公園門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五裏中村的壹位村民在這裏犁地挖坑時,意外發現了壹座漢代的磚墓,喚醒了沈睡在地下千年的歷史靈魂。山東考古人員聞訊後,迅速展開進壹步發掘和考證,先後發掘出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代遺物,以及骨錐、鹿角、甲骨、陶紡車、腳等商周時期遺物,還有部分漢磚、唐罐。後來經考古隊調查鑒定,石斧、石鐮等出土處為龍山文化遺址。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壹種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因最早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而得名。

五裏中村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無疑證明了早在4000年前,人類就在樂陵生活繁衍。揭示了樂陵歷史的人文淵源及其在中華文明中的歷史地位,似乎讓古老的傳說觸手可及。同時,該遺址也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1956年被省裏申報為樂陵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被追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裏,最新的發現是在2014年2月,14年,文物專家對其進行重新發掘時,無意中出土了全省龍山文化時期最大的“鹿角鋤”,長約50厘米,質地光滑,形制完整,加工細致。是先民生產生活的工具,用鹿角制成。此外,

附近的村民誤以為這座高大的土葬墓是三國時期蜀國已故統治者劉禪的墓。這種說法與正史相悖,很可能最早源於成語“不思蜀”的浪漫聯想。有人根據漢代的磚墓推測,這是壹個名叫石高的王厚被封在樂陵的墓,但他們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

2013年9月,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五裏中村被整村拆遷,村民們被重新安置,統壹住進了現代化的樓房,生活十分愜意。正是在這壹時期,圍繞龍山文化遺址建立了三個名為“龍山”的新居住區,以及龍山學校、龍山公園等整潔美觀的設施。據說後期預計這裏還會規劃壹個龍山文化博物館,自然是再完美不過了。

雖然時過境遷,但當我們呆在這裏屏住呼吸的時候,似乎還能聽到4000多年前祖先敲擊石器的聲音,漁獵的聲音,仰望星空的歌聲。現在,龍山文脈已成為“樂陵新八景”之壹。我們相信,隨著龍山文化遺址周邊環境的不斷改善和提高,樂陵這片千年福地壹定會復興,重新繁榮起來。

  • 上一篇:新疆重大歷史事件
  • 下一篇:西漢歷史上有很多與匈奴作戰的記載。什麽事件標誌著中匈戰爭的結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