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研究歷史和現狀

研究歷史和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對海底熱泉活動系統和現代海底成礦作用的觀察和研究以來,熱液沈積和熱液沈積巖的研究引起了地球科學的極大關註。人們對熱液沈積的巖石學特征、礦物學特征、地球化學特征、形成環境、熱液循環系統、成因機制、嗜熱動物群落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Bostrom等,1979;Marchig等人,1982;西蒙尼特等人,1982,1996,2002;山本1987;羅納,1986,1993,2002;皮埃勒,1999;Renaut,2002;科辛斯基,2007;陳先培等,1992;肖等,2001;薛,2000;曾誌剛,2003;彭潤民,2003;翟世奎,2007,文華鄉村,2008)。

圖10-5黑煙囪及其丘狀硫化物熱液沈積巖成因示意圖。

熱液沈積作用始於海底熱泉活動和現代海底成礦作用的研究,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相,尤其是海相“黑煙”熱液沈積巖(即海底“黑煙囪”)(Rona,1986,1993,2002;漢弗萊斯等人,1995;拉塞爾,1996;哈爾巴赫等人,1998,2002;Zierenberg等人,1998;芙凱,1999;沙爾特,2003年;Koschinsky等人,2007年;周等;薛,1997;包等,2007;何等,2007;張誌彬等,2007),在洋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紅海)和西太平洋弧後盆地已發現140多個黑煙囪及其丘狀硫化物熱液沈積巖(圖10-5),“黑煙型”熱液沈積巖大多位於1000 ~的深海海底。構造環境包括洋中脊、弧後盆地、板內海山、拉分盆地、轉換斷層、裂谷等。產於玄武巖、長英質火山巖、深海濁積巖等圍巖中。海相“白煙”熱液沈積巖多在國外發現和研究,如矽質巖、鈉長石巖、鉀長石巖、重晶石巖和熱液次生白雲巖或鞍狀熱液白雲巖(Davis et al .,1998;萊特等人,2000年;博尼等人,2000年;Tritlla等人,2001;哈爾巴赫等人,2002年;Canet等人,2003年;Reyes等人,2006年;Shikazono等人,2006年;Luczaj等人,2006年;彭軍等人,1999;楊福全等,2004;馮生斌等,2007;楊瑞東等人,2007年;彭潤民等,2000,2004)。

國內外對陸相熱液沈積巖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比如國外的陸地“黑煙”熱液沈積巖,只有三個地方有。壹處是“黑煙囪”及其金屬硫化物的發現(克雷恩,1991;Shanks,1992),另壹個在奔巴和班紮,東非坦噶尼喀湖北部的兩個現代熱液噴口,也發現了黑色煙囪及其相關的金屬硫化物(Tiercelin,1993),另壹個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間歇泉-清澈湖,那裏有熱水礦床和與金和汞有關的硫化物礦床(夏洛克,2005年)。

近年來,國外對陸相“白煙”熱水沈積巖的研究只有零星報道,主要集中在湖底凝灰巖和矽石及相關熱水沈積物的研究,如東非坦噶尼喀湖湖底發育的熱水碳酸鹽巖(Barrat等,2000),肯尼亞裂谷中部巴林戈湖晚更新世熱水矽石沈積物(Renaut等,2002)。陶波火山帶(TVZ)附近陶波湖裂谷中的特普普二氧化矽煙囪(Ronde等人,200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黃石湖湖底的“煙囪狀”無定形二氧化矽熱液噴出物(Guidry等人,2003年),墨西哥西部西塔拉斷陷盆地中暴露熱水瀝青的熱水沈積物(Valle等人,2005年),以及受東非坦桑尼亞馬拉維湖的結構、氣候和熱液控制的熱水沈積物(Branchu等人,2005年

陸相“白煙型”熱水沈積白雲巖僅在壹處發現(Al-Aasm,2002,2003),即加拿大西部沈積盆地泥盆系地層中發育的鞍狀白雲巖(熱水沈積白雲巖),屬於中泥盆統鹵水與構造活動有關的放射性基底流體混合形成的熱液,並導致泥盆紀和密西西比亞期大部分碳酸鹽巖白雲石化形成熱水沈積白雲巖。這種所謂的大陸熱水沈積白雲巖只是與斷層構造活動有關的熱液交代和充填的結果,而不是由海/湖底噴出的熱流體進行經典直接沈澱的產物。

據資料顯示,我國對陸相熱液沈積巖的發現和研究很少。滇西騰沖僅發育含金、鈾、黃鐵礦的陸相鈣華型熱液沈積巖(肖等,1994),滇西臨滄鍺礦床中發育的矽質巖也被認為屬於陸相熱液沈積矽質巖(齊等,2003)。對典型的湖相“煙狀”熱水沈積巖有比較多的報道和深入的研究,如雲南金頂古近系“煙狀”熱水鉛鋅礦(王等,1998)和白牛廠銀熱水多金屬礦(王等,1998;朱朝輝等,2006),內蒙古林西縣大井銀銅鉛鋅礦斷陷湖盆中有菱鐵礦絹雲母(劉建明等,2001)與銀-銅-錫-鉛-鋅熱液礦床共生,內蒙古大青山東部九龍灣銀多金屬礦床(徐九華等,2006),符合“海/湖底噴出的熱流體是直接的,

  • 上一篇:舒伯特的信息
  • 下一篇: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試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