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北京古代和近代的采煤業

北京古代和近代的采煤業

魯·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

在古代和近代,北京的煤礦業在中國煤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北京是中國最早使用煤作為燃料礦物的地區之壹,在戰國時期就被用來制作銅鑄件。在元明清時期,北京的煤礦業是中國最繁榮的。近代京西煤業艱難曲折,卻是中國第壹個與外國合資的企業。中美合資的同興煤礦是中國第壹家中外合資煤炭企業。今年是北京建都850周年,特以此文紀念。

第壹,煤炭工業的起步階段

北京的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能利用礦物和巖石制作簡單的工具,如石刀、石球、石錘等。北京也是中國最早使用煤作為燃料礦物的地區之壹。新石器時代,“北京人”開始使用陶器,進壹步改進了火的使用,懂得掌握火候。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用煤來制作陶器和鑄造貨幣。據戰國時期燕下渡(今河北易縣東南)高密村鑄幣作坊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焦砟”。人們認為:“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就已經使用了煤冶銅鑄器”。

民國《方山縣誌卷五業》載:方山煤炭業起源於遼金以前,起源於元明以後,前清中期推稅。考玉巖寺碑文創作於田健監獄二年,重建於天慶元年間。其碑上有“從洞中取煤”的文字,發現於遼代以前。

遼金時期,煤即鐵的事實在北京被開發利用。1975期間,門頭溝區龍泉五屋村遼代瓷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場地的厚度為0。0.8 ~1.裏面殘留著大量的瓷器碎片、窯具、燒過的泥土和煤渣。此後的考古發掘也多次發現燒瓷器的煤渣。

金代的北京用煤和詩詞為證。晉代詩人趙秉文在《夜眠暖炕》詩中寫道:“山富水暗,尋百元不難。地爐精致,火孔幽深。長睡腳上,回到暖法初鄒。門前雪三尺,呼嚕呼嚕。”意思是人們在京郊的山上買煤,用煤燒地爐取暖。雖然外面很冷,但裏面像春天壹樣溫暖,他們可以睡得很熟。

以上說明,戰國至遼金時期是北京煤炭工業的起步階段。在此期間,北京發現並開采了煤炭,但其利用並不十分普遍。

第二,繁榮的古代采煤業

(1)元朝

到了元代,他們大多已經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據《元壹通誌》記載:“宛平縣城西四十五裏大孤山,有黑煤三十余孔。西南五十裏桃花溝,白煤十余孔。”“火炭,出了齋堂村,宛平縣城西北200裏,有個煤礦”。以上是指國營煤礦,不包括私營煤礦。當時的采煤情況,《順天賦誌》載:“大孤山有黑煤三十余種,土人總以此為業,並設法錘穴道,赤條條入篝火,蛇行爬行,數裏取之,但載出。或遇崩塌,墜入洞內,故染骨憔悴,無人形。但是,村民們絕不會放棄自己的溫飽。是用來燒工資的,人都是貪婪的。”

元代大部分煤礦業興盛,在全國名列前茅。《中國古代煤炭開采史》指出:“整個元朝,煤炭業最繁榮的應該是大都附近的西山地區”。原因是:“大都城人口增加,使用的燃料增多,封建政府更加重視,使得大部分城市的煤炭供應基地西山的煤炭工業發展迅速。”在元代,為了解決日益突出的燒煤問題,我們開始在北京西部擴大煤炭開發和運輸。元二年(1342),丞相曰:“京師百萬人,俸祿糧草負擔不便。今天,有西山煤電。都城若開池河,則由金口灌溉,西山之煤可達城。”但工程完工後,因河道“水流湍急,淤塞,船行不通”而告吹。

長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凱爾·波羅深刻理解元朝大規模開發利用煤炭的事實。他在遊記中說:“契丹全境(指中國)有壹種黑石,采自山野,狀如礦脈。燒和工資沒什麽區別。”“溫度比工資好。如果夜裏燒了火,第二天還會繼續,而且質量極好,這樣全境就不會燒別的東西了。”

煤的發現和利用是中國勞動人民科學技術和智慧的偉大成就,比歐洲至少早400年。

(2)明朝

在明代,煤炭被廣泛應用於手工業,特別是與燃料密切相關的行業,如冶金、陶瓷、制鹽、磚瓦等,對煤炭的供應量要求較高,從而促進了采煤業的不斷發展。晉軍說:“如今京城軍民家屬,都是石煤發薪。”明朝初期,煤礦業由政府壟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官辦煤礦逐漸衰落,私營煤炭業興起。《童鳴誌》載:“順天府宛平縣出石炭紀。”官窯只有壹兩個,其余都是私窯。這些民窯數量眾多。《中國古代煤炭開采史》指出:“由於首都煤炭市場的需要和朝廷的不斷重視,北京西山地區在明代已發展成為最著名的煤炭產地。有很多地方像渾河、大禹、門頭溝、戒臺寺、居庸關。

明代的煤炭工業與元代大不相同。很多民營煤炭行業發展成合資企業,有利於增加資金投入,擴大產、采、排、運,更有利於經營銷售。這個時候,窯主和雇工是完全雇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已經出現。

明代對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留下了許多與煤炭工業有關的文物。比如門頭溝留下的壹組相鄰建築,如過街的圈門、窯廟、大劇院等,都是隨著煤炭工業而建的古建築遺跡。據了解,門頭溝區有十余座造型各異、風格各異的街心建築,其中壹些還設有雕像。這些建築有明朝的,也有清朝的,是當時煤炭工業繁榮的見證。

(3)清朝

清代的采煤業比元明時期更加繁榮。清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扶持和鼓勵私人開采京西煤礦。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下令:“平龔宇寺(今香山碧雲寺)前山梁,對公十分有利,二工部官員計算所需錢糧。”再如乾隆五年(1740)二月,大學士、禮部尚書趙呈上“廣開煤礦”奏折,清帝批示:“凡各省產煤者,凡與城無關者,歷代墳塋、河堤要道壹律禁止,總督顧全大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皇帝下令全國各地勘查煤炭資源,開辟煤礦,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煤礦業的發展。

清代,為了加強對煤礦的控制和管理,實行了煤礦開采許可證制度。其內容也相當詳細,包括開采地點、範圍、開閉時間、員工人數及姓名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煤炭業最為興盛,北京西山附近有16個煤礦,宛平縣有117個煤礦,方山縣有140個煤礦,共計273個。從產業規模來看,京西煤礦規模較大。“大的壹兩百,小的八九十。”中等人的投入也在1000兩左右,具有資本主義手工業場的規模。

嘉慶年間,北京西部的煤礦業還是相當繁榮的。

北京古代的采煤業雖然也有過挫折,和全國壹樣,有過禁礦,但總體發展還是比較順利的。采煤對於古都北京來說太重要了,關系到朝廷的日常生活,關系到首都數百萬軍民的需求。所以北京的煤礦開采比其他地方更普遍,更受重視,開采其他礦種的阻力更小。古代采礦業之所以受到限制或禁錮,根本原因是歷代封建帝王重農抑末的指導思想。此外,還有兩個原因:壹是“風水理論”,認為開礦會“崩谷始斷脈”。後必鏟魯之墓,不舍人文,竭地方之精華,不為民所讓。”這種思想在壹些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中非常普遍,他們堅決反對開礦。二是怕群眾鬧事。元明清時期礦工“造反”,所以歷代統治者對采礦都很謹慎。礦工的煩惱在明代尤為突出。明神宗試圖通過“采礦和收稅”來籌集資金。他派宦官到各地征收礦產稅。宦官橫行霸道,反復征稅,掠奪百姓財富,引發了全國各地礦監和稅吏的長期鬥爭。這場鬥爭此起彼伏,跌宕起伏,規模上百倍,持續了10多年,沈重打擊了明朝的統治階級。如萬歷二十八年(1600),宦官王虎到香河強行征收魚蘆礦稅,激起了數千“青工軍士”的武裝反抗。兩年後,靖西窯工與礦監、稅吏鬥爭。萬歷三十壹年(1603)三月,由窯工、運煤工和部分窯戶組成的示威隊伍遊行到北京。這些“短衣人”在首都“堵街堵路”,高喊減免礦稅、撤換宦官等口號。此舉引起朝廷極大恐懼,只好撤太監,減礦稅來激怒百姓。

第三,曲折坎坷的現代煤礦業

(A)授予和沒收采礦權的權力。

65438年至60年代,英、德、美、意、比、日等國向清政府提出在北京開礦、修建運煤鐵路的要求。清末民初,京中出現了同興煤礦、毛玉煤礦、田麗煤礦、門頭溝煤礦、羊駝煤礦。其中,中美合資的同興煤礦建於1896,191變更為中英合資。民國九年(1920),礦區達到4770。2畝,是當時京西最大的煤礦之壹。中英合辦門頭溝煤礦,民國二年(1913)由華商與比利時商人合辦,1915年改為中英合辦。擴建後礦區面積568hm2,是北平最大的煤礦,也是開采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煤礦。有兩個豎井,資金為654.38+0.5萬元。用風鉆打眼,用黑火藥爆破,在地下鋪設鐵軌,用礦車運輸。民國十二年(1923)正式投產,當年煤炭產量為41388萬噸。民國二十三年(1934)生產煤炭43.8萬噸,占當年北平地區煤炭總產量的39%。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公司資本已達430萬銀元,員工3000余人。從當時的年產量和開采面積來看,該礦也處於全國煤炭開采行業的前列。

上述五家中外合資煤礦企業的興起,在近代北平地區的礦業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畢竟,它們都有中外合資合同、官方采礦許可證和某些采礦程序。特別是第壹個中國人與外國人合資的同興煤礦(後改為中英合資),成為第壹個中外合資並正式投產的煤礦企業,在利用和引進外資方面起到了示範作用。此外,外資的加入也部分改變了北平采煤業的技術特征,促進了煤炭生產。然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合資的目的是攫取利潤和掠奪資源。他們牢牢掌握著采礦權,所以叫合資,實際上是外國人壹個人在經營。

(二)日本的壟斷和掠奪

相比英美列強,日本涉足北平礦產資源較晚。但後來者後來居上,表現出極度的貪婪。特別是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加緊了對北平礦產的不擇手段和瘋狂掠奪,武力占領,壟斷經營,連中外合資企業都被日本占領。

日本在北京壟斷和掠奪的礦產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煤礦,主要是煤炭。直接壟斷掠奪的幾家煤炭企業的煤炭產量如下:

1.楊坨煤礦

民國七年(1918),內務府議員陳錫武之子陳紹武與日本Ikui外國公司合資創辦洋托煤礦。資本為654.38+0萬元,50/50。采區585畝,開兩個斜井,井深160m,三層煤。煤的年產量超過五萬噸。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撕下合資的假面具,武力占領了楊家沱煤礦。

2.門頭溝礦

門頭溝煤礦,成立於民國九年(1920),是當時北平最大的煤礦。礦區面積4658畝。民國三十年(1941年),12年太平洋戰爭後,原中英合資的門頭溝煤礦被日軍占領,實行軍事管制。民國32年(1943)改為中日合資,但實際上被日本人壟斷。為了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日本人在管理上不遺余力。英國人管理時期,最高年產量為43.8萬t;日軍在作戰期間達到55萬t。

3.川南工業門頭溝礦業學院

該礦於1938年9月由日本川南工業株式會社與常恒公司合並而成。常恒公司原名鴻福窯,礦區面積979畝。年產量為:民國26年(1937),35954噸;民國二十九年(1940),1.4016000t;民國三十壹年(1942)為11。63.54億t。

4.利豐煤炭公司

公司位於門頭溝郝家房村。民國9年(1920),由中國礦工何創建。民國26年(1937),該礦被日本川品白蓮窪公司兼並,變更為中日合資企業,資本50萬元。產量1940,62490t;1941年,1446659萬t;1942,108386噸。北平淪陷期間,日軍在門頭溝礦區新建礦井12座,最高年產量達200萬噸。各礦歷年總產量為:1938,80萬噸;1939,29.9萬t;1940,1.55萬t;1941年,203萬t;1942,189.9萬t;1943,108萬t;1944,144萬t。

5.大臺煤礦

包括大安山坑和清水澗坑。民國六年(1917),日方派員調查。1920取得大安山坑采礦權。1939年,日本人建立了9個木炭研究所。建廠房,裝設備,架設輸電線路到石景山電廠。用電挖大平臺,清水流,平坑。1942兩個平洞分別鉆至880m和400m,煤炭穿透13層,正式采煤,最高日產量約1500t..年產量為:1939 10 ~ 65438+2月,0。11469萬t;1940,41879萬t;1942 1 ~ 8月31956萬t。

6.房山托裏煤礦

1937年,礦山被日軍接管。年產量:1938,10057.9萬噸;1939,92469t;1940,172928萬t;1941年,193686萬t;1942,153323噸。

(三)民族煤礦業的發展遭遇挫折

在列強紛紛投資北平煤炭資源的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煤炭工業也在努力發展。20世紀初,平西地區出現了壹批由民族資本家經營的煤礦企業。門頭溝區主要包括:中興礦、四維公司、洪順窯和治水公司。齋堂、板橋、王坪村地區包括齋堂煤炭公司、同興煤礦、板前煤礦。房山區包括葉巍煤礦、大豐煤礦和興寶公司。此外,還有壹些私人小煤礦。據中國煤礦:1935,北京西部有630多個私窯。煤炭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清末民初,北京先後修建了周口店、托裏、門頭溝煤炭鐵路、房山煤炭專線、門頭溝公路。20世紀20年代,門頭溝區修建了門寨鐵路。與此同時,京西煤礦的水運也取得了突破。劉立河鎮的碼頭修好後,房山區的煤就順著大石河順流而下,直抵天津。20世紀30年代,由於水量減少和鐵路、公路的發展,水路運輸失去了作用。

日本人為了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牟取暴利,對平西煤礦進行壟斷和掠奪,用卑鄙的手段在平金地區制造煤荒,重創中國民族工業。其做法是:①實行材料配給,限制民窯生產。日本方面規定,私窯所需的火藥、電石、糧食等物品壹律限量供應。(2)控制鐵路運輸,設立私窯收煤,未經批準,不得將開采的煤炭運往國外。並強迫煤礦簽署“宣誓書”,強行收購私窯煤礦。③建立“四門組合”控制煤炭銷售。日本低價購買煤炭,並在市內設店高價出售,牟取暴利。日方在市內設立的“四門組合”(即萬那基門頭溝控煤銷公司,北三門門頭溝控煤銷公司),只準自己賣煤,不準別人賣煤。從而形成產銷獨家經營的局面。日本人利用這種壟斷,在1944制造了平津煤荒。於是,很多工廠和企業倒閉,大量的私窯倒閉破產,大量的礦工逃離沙漠,乞討食物,餓死街頭。正是由於日本的掠奪和壟斷,北平的工業被迅速殖民化,煤礦業衰落,大部分煤礦企業倒閉。民營小煤礦數量銳減,僅門頭溝區小煤礦數量就從1930的150多家減少到50多家。全國煤炭行業受到重創。

  • 上一篇:網易骨幹網歷史交易數據
  • 下一篇:秦淮八艷貌皆平等。為什麽李自成更喜歡陳圓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