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

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

1.馬克思發現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是什麽?在1883中,革命導師恩格斯非常明確地指出:‘正如達爾文發現了有機世界的發展規律壹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就是壹個壹直被蔥郁繁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簡單事實:人必須先有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和體育。所以,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壹個民族或壹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都是以構成為基礎的,人們對國家制度、法律、藝術乃至宗教觀念的看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也必須從這個基礎上進行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反其道而行之。

(選3-574,著重號另加)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用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狀況來解釋壹切歷史事件和概念,壹切政治、哲學和宗教。

2.馬克思為什麽能發現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最大的貢獻是什麽?他最親密的朋友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認為,馬克思壹生有兩大發現,第壹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從而“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壹般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壹條全面發展的道路。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在社會有機體的內部結構揭示出來之後才被發現的。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無論是從人類個體的角度,還是從人類系統的角度,總是從現象開始的。

從制度與個人的關系來看,個人總是建立在前人所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並受到前人或同時代人思想材料的影響。馬克思對社會有機體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也是如此。

壹方面,他把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精神現象,作為自己理解社會歷史的起點;另壹方面,他受到了當時統治歐洲的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哲學的極大影響。馬克思在開始學術生涯時,首先涉獵的是黑格爾哲學。

3.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歷史有哪些規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任何歷史發展的偶然性都要以這個歷史規律為基礎。當然,這個規律不能和自然科學中的規律相提並論,但在壹定條件下仍然表現出可重復性和普遍性。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規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關系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關系決定上層建築,後兩者對前兩者的作用相反。“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壹定階段時,就會與曾經活躍於其中的現有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術語)發生沖突。於是這些關系就從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了生產力的桎梏。這時候,社會革命的時代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所有龐大的上層建築都或快或慢地發生了變化。”

二是歷史發展的社會形態的更替。馬克思認為,“總的來說,亞洲、古代、封建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變的幾個時代。”雖然馬克思的著作中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支持歷史的多元進化觀,但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成五種社會形態更替的固定模式,即原始* * *資本主義、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 * *資本主義。

4.馬列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什麽是正確的?馬列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其基本原理是正確的。

《資本論》(卡爾·馬克思著作)《資本論》的作者是卡爾·馬克思,譯者是* * *中央編譯馬克思著作局。第壹版於9月1867日在德國漢堡出版。全稱《資本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壹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

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壹步的豐富。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2.內涵《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麽?馬克思指出:“我在這本書裏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中國經濟界對馬克思這句話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壹,有的理解為勞動方法,有的理解為生產用什麽工具,等等。

原因是“生產方式”這個詞是壹個多義詞。當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有基於該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才能得到恰當的解釋。

資本是關於資本的,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沒有剩余價值就沒有資本,沒有資本就沒有剩余價值。因此,我們說資本範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或者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余價值。

縱觀《資本論》四卷,第壹卷側重於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二卷側重於剩余價值的實現,第三卷側重於剩余價值的分配,第四卷是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以及剩余價值的實現和分配。

因此,序言中所說的“資本主義模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相結合的模式,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指的是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從屬於廣義生產關系的狹義生產關系。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當作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首先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是根本對立的。《資本論》以英國為主要研究對象。

馬克思說:“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的地方是英國。所以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以英國為例。”

這是因為英國是資本主義較早、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局限於英國,也適用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第壹版序言的第5-9段說明了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指出,對於德國,“這正是閣下所說的。”

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壹定的發展,但政治上封建貴族依然占主導地位,經濟上農奴制依然存在。所以,在德國,不僅有“現代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還有“舊的過時的生產方式和與之相伴的過時的社會政治關系依然揮之不去”,不僅有“活著的”或資本主義的剝削,也有“死去的”或封建制度的剝削。

“死人抓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不僅要遭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痛苦,還要遭受資本主義生產不發展的痛苦。”

[12]雖然德國和英國存在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也必然會發揮作用。“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不太發達的國家展示的,只是後者的未來。”與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改革進程達到壹定程度後,壹定會蔓延到歐洲大陸。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場革命是以暴動的形式,還是以流血較少的和平方式,取決於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和力量。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對立統壹的關系。從來沒有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從來沒有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因此,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絕對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克思對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刻見解,但他是把生產力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而且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列寧在談《資本論》時,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作“骨頭”,把適合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作“血”和“肉”。

為了使骨骼有血有肉,我們必須聯系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本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對象和研究對象。《資本論》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

揭示了這些規律,也就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壹個自然歷史過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 上一篇:吳山簡介。
  • 下一篇:煤層頂板突水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突水因素的量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