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面條的起源、歷史和文化

面條的起源、歷史和文化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文章稱,科學家發現,

世界上第壹碗面條來自中國。

考古學家最近指出,世界上已知的第壹碗面條來自中國,而不是意大利。

在中國西北部黃河附近的壹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壹碗保存完好的黃面。經考察,已有4000年歷史。至此,關於面條起源的爭論以鐵證如山而告壹段落。

此前,意大利人和人都聲稱他們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面條。

青海張方圓考古遺址出土了面條。這些面條很細,直徑約0.3厘米,長50厘米,顏色是黃色的,和今天的拉面很像。

像拉面,都是手工做的,但是古代的面不是面粉做的,是小米。

這壹新發現於6月5438+03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證明了中國比意大利早2000年就可以制作和烹飪面條。

目前意大利面的起源還不得而知,眾說紛紜。有人說來自伊特魯裏亞人,有人說來自古羅馬,甚至有人說來自* * *商人。

在意大利羅馬的北部,有壹座公元前四世紀的伊特魯裏亞墓。墓室內壁繪有仆人用水做面條的全過程。

事實上,伊特魯裏亞人和古羅馬人更喜歡烘焙,披薩就是壹個例子。

發現面條的張方圓是壹個石器時代的遺址。

四千年前,壹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洪水摧毀了村莊,現在整個村莊被埋在地下三米。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負責這次考古發掘。他們找到壹個倒放的碗,翻過來,發現是面條。

為了找出面條使用的原料,研究小組將碗裏的面條與現在的面粉進行了比較。

現代的意大利面和亞洲面條通常由小麥粉和面包粉制成。

在古代,面條是由小米制成的,不含任何面粉。

這壹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證據,證明在遠古時代,幹旱的黃土高原上,早期的基本作物和糧食生產依賴於小米。

  • 上一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措施
  • 下一篇:羊肚菌細胞核的生長,羊肚菌為什麽叫羊肚菌?

    羊肚菌菌核具有儲存營養和抵抗不良環境的作用。菌核病是真菌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化現象,是菌絲體從壹種功能向另壹種功能轉化的表現。羊肚菌的結構與口蘑相似,羊肚菌的上部呈折疊網狀,形似蜂巢和牛肚,故名。生長於低海拔平原區至海拔3200米,多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層上,在火燒跡地易發生。

    1.羊肚菌核的生長

    1,核盤菌菌核形成是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