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塘沽歷史

塘沽歷史

塘沽的由來

塘沽地區在古代,海口北岸是壹片沼澤地區,原是沿海淤積之地。海口南岸是壹個叫大沽口的小漁村,所以海口叫大沽口。大約1000年前,塘沽是壹個汪洋。據有關史料記載,唐宋時期,從塘沽東北90裏的寧河縣蘆臺到塘沽以西50裏的古泥,是渤海的海岸線。唐朝末年,蘆臺被稱為“海口鎮”。在宋代,古泥被稱為“古泥海口”。蘆臺的西南部和古泥的東南部都是海。

公元1048年後,黃河從山東改道入海。海河的入海口和渤海灣的海岸線從古泥東移至塘沽區的大沽口。塘沽地區的成陸時間自元代以來約700年。當時塘沽已經是沿海低地,出現了貝殼堤,但仍密布水網。有些地方蘆葦叢生,人們開始吸煙。貝殼堤的當地人壹般稱為“紫菱”。至今仍有遺址。後來,紫菱有人居住,並以紫菱命名。現在大沽以南30多裏的漁村叫“高沙嶺”。

早年大沽地區是苦海沿岸。相傳大古最早的名字叫“花兒寨”,最早的居民居住在草頭谷。那是壹片荒涼的鹽堿地,長著蘆葦和雜草,只有兩三戶人家用蘆葦草泥蓋了小土坯房。起初因為沒有活路,人們靠乞討為生,所以花兒寨裏的花字指的是乞討的乞丐。

大沽之名,據說與山東有關。古代山東多災多難,流民四處流竄。山東半島上有壹條河叫大沽河,經常被淹。因為不堪忍受饑荒,居民們紛紛外出逃到“花兒寨”,在附近找了個地方搭了個棚子住下。為了謀生,他們習慣稱之為大沽河人,於是就有了大沽河的名字。還有壹些居民的祖先是大沽河人。

隨著大沽的居民,外地的災民和勤勞的人們陸續來到這裏,壹些通關的難民也轉到這裏定居。或織網捕魚,或“烹海取鹽”,促進當地漁業和鹽業的發展。隨後,鄰近地區的勞動人民來到大沽謀生,人口不斷增加,逐漸形成村落。這是塘沽最早的雛形。

  • 上一篇:北京哈羅國際學校學費
  • 下一篇:佩頓樓和附屬建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