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鎮海大捷的歷史背景

鎮海大捷的歷史背景

1883年6月20日,法國使節托裏古在與直隸總督兼北洋貿易大臣李鴻章會談時,以戰爭威脅清政府。清廷下令準備海防部隊,浙江的準備防範工作積極開展。

浙江海岸線長,防禦重點是鎮海和寧波。鎮海地區如何部署防禦,應該采取什麽防禦政策?當時有三種意見:第壹種主張多招兵,分兵把守,力求穩妥。認為“寧波、鎮海空虛”、“敵人沿海登陸路很寬”...南岸如象山、奉化,北岸如慈溪至余姚,道路通達……”;定海“不能拒守,除非有重兵。”要小心翼翼的話,差異很多,不太好說,除非妳很強。”“戰與守至關重要,我們要穩中求進。”(《史料》第57、62頁)第二種意見認為“敵人總是在水中作戰。他不細化陸師,就選擇險和埋伏,聯系團堡,引他深入,武力作戰。“主張”避免水戰,先防其炮利;“引誘他上岸,所以給他看壹個士兵。如果敵人登陸...集合並消滅他。”在具體措施上,主張將招寶山的精炮和小港炮臺撤到遠離海岸的隱蔽地方。劉不同意前兩種主張。他認為“軍貴,有支有支,防不勝防。”“我認為我們必須留下壹個協調師,我可以從敵人登陸的地方阻止它。”薛福成明確提出:“敵船不入入口,不如加十營為勇。”“壹般來說,由於中國沒有壹支有效的海軍,防禦只能由炮臺、封鎖和陸上營地來補充。”“如果開戰,陸戰營40%,炮臺40%,封鎖20%。”他的意見得到了劉的肯定。

  • 上一篇:清明節吃雞蛋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 下一篇:求湖北省各水電站的詳細名單和地址,知道多少說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