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交城駿棗栽培歷史

交城駿棗栽培歷史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棗樹。《戰國策》雲:“北有棗栗之益,民不耕,棗栗固足以食民。”交城地處北方,可見紅棗種植歷史悠久。漢唐時期,我國的棗樹多產於平川、碭山壹帶。1983年秋,瓦窯白家梁漢墓出土棗核、桃核數十枚。棗石是駿棗石,其形狀和大小與現代大致相同。漢代寫的《神經》也記載北大荒有棗林。符合歷史事實。唐宋時期,交城山和西社查傑壹帶棗樹茂密。到了元朝,棗成為中國的皇家貢品,《元史》記載有雲。交城縣,貢品是“棗棉”。明清時期,據縣誌記載,城北、城南都種有棗樹,植株高大。民國時期,瓦窯駿棗首次參加法國巴黎世博會,走向世界。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富民安,50年代末。全縣棗樹約23000株,其中城關附近山區棗樹1000余株,年產量40萬斤。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瓦窯村的棗子先後進入前蘇聯和阿爾巴尼亞。70年代初在北京、廣州、太原等地參加多次展覽,名聲遠播。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於農業政策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棗樹栽培,壹些農村砍伐田中的棗樹,導致棗樹數量大減。上世紀80年代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棗樹到戶有責任田就得到有效保護。山邊的家庭院落也被移植耕種,棗樹數量開始逐漸回升。20世紀90年代,交城縣委、政府大力推廣棗樹栽培技術,積極推進紅棗產業化進程。截至目前,全縣有駿棗樹近2.5萬畝,其中矮密2萬多畝,掛果面積654.38+0.7萬畝,年產鮮棗800多萬斤。

交城駿棗是中國四大名棗之壹。1987年被列為國宴,1990年被選為亞運會專用水果。1997年榮獲首屆澳門國際醫藥、營養及保健品博覽會“國際最高金獎”,1997年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和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精品博覽會兩次被認定為“中國名優產品”。交城君造聞名三晉、九州、海外。

  • 上一篇:庫布齊沙漠簡介
  • 下一篇:王昌齡屬於哪個朝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