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建構主義課程理論和結構主義的代表是什麽?

建構主義課程理論和結構主義的代表是什麽?

壹.建構主義簡介

建構主義,也譯作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的壹個分支。

1,圖式,同化,適應,平衡

建構主義理論的壹個重要概念是圖式,是指個體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本質,它受同化、和諧、平衡三個過程的影響。

同化是指學習個體過濾或改變刺激輸入的過程。也就是說,當個體感受到刺激時,就被帶入了頭腦中原始理性的圖式,使之成為自己的壹部分。

適應是指學習者調整自身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學習者遇到不能被原有圖式同化的新刺激時,要修改或重構原有圖式以適應環境。

平衡是指學習者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壹種平衡狀態過渡到另壹種平衡狀態的過程。

2.建構主義的發展史

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科恩伯格、斯騰伯格、卡茨和沃茨基。

皮亞傑(J.piaget)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他創立的兒童認知發展學派被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建構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兒童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和適應。同化是指個體將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融入自身原有認知結構的過程;適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界刺激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大,而順應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和適應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夠用已有的圖式同化新信息時,他們就處於壹種平衡的認知狀態;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就會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適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是通過同化和適應的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並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其核心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將知識從教師的頭腦中轉移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 上一篇:歷史上魏姓名人。
  • 下一篇:唐山地震的震級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