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簡述第壹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

簡述第壹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

第壹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迅速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

3.黨的成員和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壹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標誌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壹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運動迅速發展,北伐就是其中之壹。

國共合作團結了壹切可以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建,壯大了革命力量。但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放棄了武裝,導致了後來的反革命事件。

擴展數據:

第壹次國共合作的背景:

1922年8月,共產國際提出了國共合作的主張,中國的壹切活動必須以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關於殖民地問題的決議為基礎。

共產國際認為國民黨是壹個革命政黨,堅持辛亥革命的使命,渴望建立獨立的中華民國。* * *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必須在國民黨內和工會內組織自己的團體。

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專題會議。翻譯家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高、、張等出席了會議。

關於* * *是否應該加入國民黨的爭論很激烈。最後服從共產國際的決定,通過了* * *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民主統壹戰線的提議。

西湖會議後,馬林、陳獨秀、李大釗在滬分別拜會孫中山,介紹了* * *員加入國民黨的決定。李大釗和孫中山討論了“振興國民黨振興中華”的問題和兩黨的共同努力。

孫中山從壹次又壹次的失敗中認識到,單靠國民黨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他必須聯合新的革命力量,於是他決定與中國合作。1923 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總人民黨統壹戰線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表示“* * *黨員應加入國民黨”,“努力擴大國民黨和全中國的組織,使全中國革命派能集中於國民黨”。

1924 65438+10月,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孫中山聯俄、聯共、助農工三大政策,承認共產黨員、青年團成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大會通過的宣言、黨綱和黨章,反映了孫中山對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的轉變。大會選舉了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等25名中央執行委員。這次大會標誌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百度百科——國共第壹次合作

  • 上一篇:北回歸線穿過的墨江有哪些奇觀?
  • 下一篇:翁貴最後的結局是什麽?《遊傑公主》中翁貴的歷史原型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