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古代人騎馬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古代人騎馬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古代人騎馬,快馬壹天走96公裏左右。

以隋唐為例,唐代的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驛站約30裏。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

可見,快馬壹天走180裏是基本要求,這應該是古代人騎馬的基本速度。

在古代,它現在被稱為花梨和石成。隋唐時期,壹裏約等於540(標準)或530米,180裏在95.5至97.2公裏之間,即約96公裏。

擴展數據:

古代國家郵政系統稱為“郵傳”或“郵驛”,是古代政府為傳遞文件、接待使節、傳遞物資而設置的通訊運輸機構。最重要的任務是負責政府的公文往來和軍事情報傳遞,還承擔壹些物資的運輸。

既然是公文和軍事情報,對時效性的要求就很高。漢代最快的運馬速度是400阿利壹天。唐朝規定車行每天至少行駛120裏,騎馬180裏,皇帝頒布的聖旨每天行駛500裏。

在清朝,由於軍事部門的建立,文件傳遞的速度提高到600甚至800阿利日夜。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戰亂不斷,軍事緊急,出現了“紅旗”。前面壹旦打勝仗,馬上以八百裏的速度送達,沿途驛站等著妳。妳壹聽到鈴聲,就立刻上馬,奔向下壹站。

這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的。然而,雖然這些“快遞”服務效率高,但普通人很難享受到——國家郵政系統不接受私人訂單,因此大多數私人通信都依賴私人捎帶。

在古代,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往往會選擇派專人送信,商人自己負責貨物的運輸。還有壹些“不走尋常路”的方法,如蘇送書,唐代的飛鴿送書。明清時期,專門從事民信行業的民信局逐漸興起,貨運行業則出現了鏢局,但鏢局只運輸貴重物品,鏢局價格較高。

上世紀60年代,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趙壹申家書,是當時真正的家書。這封信是農歷九月五日從西州(今吐魯番)寄出的,十二月三日在洛陽收到。兩地距離約3000公裏。三個月收到的,平均每天走30多公裏。

百度百科-驛站(中文詞)

百度百科-李(計量單位)

人民網-文史> & gt生活史> & gt古代的“快遞”是什麽樣的?800多加急不接受私人訂單

  • 上一篇:誰知道安徽南詔的歷史?
  • 下一篇:歷史上有哪些文人讓妳覺得妳和他的靈魂融為壹體?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