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清明節典故

清明節典故

清明節典故源於桓譚新論。

《新論》裏有這樣壹個故事。據傳說,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被流放,又累又餓。他切肉煮湯給兒子喝,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晉文公。文公即位後賞賜功臣,卻忘了推介子。介子推看不上功德賞,收拾行囊,和母親悄悄去綿山。

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有人提出了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的方案。大火燒遍綿山,卻沒有介子推。火熄滅後,人們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壹個樹洞裏發現了壹本血書,上面寫著:“願我主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他發現老柳已死,復活了,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告訴了世人,於是把寒食節後的這壹天命名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

1,牽引鉤

勾手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個現代的拔河運動。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和音樂壹起響起。雙方歡呼吶喊,好不熱鬧。

2.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風箏是用繩子系住,在空中放飛的。當它飛到高空時,線被剪斷了,煩惱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新論

  • 上一篇:歷史上真的有甄宓和曹植嗎?
  • 下一篇:歷史上哪個皇帝是“樂而不思蜀”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