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桂林解放橋的歷史

桂林解放橋的歷史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記載,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在此路段修建浮橋。宋代《靖江府城圖》記載東江橋(拖板橋)建在現在解放橋所在地附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橋,是用船體連接的,而且經常因為水流湍急搖晃的厲害。明清以後改名永濟橋。

1939中正橋

解放橋建於1939,結構為鋼木桁架橋面,長181m,寬11m。它有五個孔,每個孔的跨度為36m,木橋面板的荷載為10t。當時橋的名字叫中正橋。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桂林是中國南方的軍事中心,它曾多次遭到敵機襲擊。為了疏散城裏的市民,建造了這座橋。

1944 10日軍圍攻時,炸毀了2、3孔的橋面。1945年7月,日軍戰敗,2號、3號鋼梁被炸斷。

因兩岸乘船出行十分不便,經協商於2月1946建成“中正浮橋”。

1951年解放橋

1951年7月,由於該橋存在諸多問題,當地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類似1939的鋼木桁架結構,並更名為解放橋。在1957和1962進行了兩次常規維護。1972加固

由於當時交通需要和橋面隱患,1972年,市政府決定保留解放橋下部結構並加固橋墩,然後拆除上部結構加寬橋面,改建為雙向四車道空心混凝土雙曲拱橋。

當地城市記載,大橋全長239.3米,其中主橋215.3米,引橋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度34.9米;橋面寬15.5米,其中車道9.5米,人行道3米。加載蒸汽-13,拖動-60。擴建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

1999中的重建

由於城市改造和整體審美需要,桂林市政府決定將1999舊解放橋全部拆除,在舊址上重建壹座更大更方便的解放橋。

2001年9月28日上午,解放橋正式通車。新解放橋主橋長284米,寬45米,三大圓弧,其中機動車道寬22米,為雙向六車道,兩側為較高等級的人行道。橋的兩端和橋底都有輔道可以通過橋的兩個圓弧。

解放橋通文長橋和龍隱橋的改造,以及朱敏路的改造已納入解放橋改造系統工程。解放橋建成後,交通負擔比以前更大,其東端是七星公園,離公園太近,因此在這個路口造成很大不便。

  • 上一篇:包拯是哪個朝代的?
  • 下一篇:日本歷史上有多少幕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