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裴頠鎮的歷史演變

裴頠鎮的歷史演變

裴頠始建於明末清初。裴頠土地曾經是洪澤湖的壹部分。由於黃河決口,洪水滔天,瀉湖內隨水而下的泥沙匯聚成壹灘,逃難的人們陸續來到這裏居住,稱之為“杏壇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裴頠鎮是泗陽縣民主政府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黃薇地區辦事處也設在這裏。後期體制多變,區、社、鄉劃分頻繁。1983年撤銷合作社,劃鄉,建立裴頠鄉和黃薇鄉。2000年,裴頠鄉、黃薇鄉和良種場在三鄉鎮合並,形成現在的裴頠鎮。

原鄉名為劉圩,因清光緒元年(1875)劉築圩而得名。光緒七年,劉將土地房產賣給裴俊峰,改名。

原黃薇鄉總面積38.65平方公裏,位於泗陽縣東南角,東臨淮陰,南臨洪澤湖。是宿遷市最東南的鄉鎮。距縣城36公裏,距南京200公裏,水陸交通便利。全鄉總面積38.6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約2.55萬畝。轄黃薇、衛東、黃東、南江莊、許高、沙嘴、陳艷、祁鳴、石湖、新寺、後陳、東沙、西沙等13個行政村,人口約3萬人。

黃薇,古為壹灘破釜塘,是通往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和洪澤湖沿岸各縣的要沖。這裏壹直是兵家和土匪的必爭之地,兵匪不斷,尤其是自宋金以來,黃河、華南遷徙,淮淮泗地區被攻下青口以下。如果妳生病了,就不可能活下去。因此,在清朝以前,很少有人居住在黃薇。在清朝鹹豐十壹年,黃在這裏建了壹個集市,取名。

最初的黃薇村民的祖先大多來自其他縣,尤其是宿遷。他們相處融洽,努力把壹片湖濱變成肥沃的土地。從1942到1945,盤踞在淮陰、中興的日軍數次前往黃薇,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特別是1944+0月,日偽軍燒毀了距陶偉80裏的槐泗南鄉,燒毀了黃薇等5個集鎮。解放戰爭時期,黃薇鄉的地方組織與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壹次又壹次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湧現出了薛生寶、周財智、袁汝發、李江等壹批為革命獻出生命的烈士。民國九年(1920),美國人戴德明在黃薇修建了1耶穌教堂。1913年,黃永昌創辦了黃薇第三小學,開始有了教育機構。全鄉最高峰時有1初級中學、1成人教育中心學校、1中心小學和十幾所村級小學。這個鎮的文化活動很發達。1989和1994年,黃薇鄉被省市授予文化先進鄉鎮稱號。抗日戰爭時期,徐晃是抗日政權槐泗縣政府所在地。

2000年,黃薇鄉與裴頠鄉和良種場合並壹次,黃薇鄉被撤銷。因此,原黃薇地區發展停滯,基礎設施落後,逐漸被原裴頠鄉超越。

  • 上一篇:宜賓什麽鏡樓
  • 下一篇:宋代虹橋的跨度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