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泥盆紀穩定陸表海沈積盆地的發展階段

泥盆紀穩定陸表海沈積盆地的發展階段

勘察區若崗裏結合帶中下古生界的瑪依崗日組(Pz1m)由石英巖、變質應時砂巖、白雲母石英片巖、鈉長石絹雲母千枚巖等組成。巖石經歷了綠片巖相的黑雲母亞相變質作用,原巖主要為應時砂巖夾泥巖和粉砂巖。從石英巖和變質應時砂巖的殘砂特征來看,原巖石英砂巖的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極高,應時砂巖中的應時含量可達97%以上,鑄於碎屑Q-F-L圖中的穩定克拉通區。由於這壹階段(下古生界瑪依崗日組)的地質記錄只顯示了若崗裏結合帶的零星斷塊,非常有限,無法還原更為詳細的沈積盆地演化史。以應時砂巖為主的碎屑巖地層的形成是大陸長期侵蝕夷平和沈積物長期風化搬運的結果,形成的沈積體系是濱海應時砂巖-淺海碎屑沈積體系。

中泥盆統鴨溪兒組D2Y巖性的碎屑巖主要為應時砂巖夾灰巖,厚度普遍較小。應時砂巖的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也很高。在碎屑Q-F-L圖中,大部分點位於穩定的克拉通區域,石灰巖中含有珊瑚等化石。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物源供給減少,形成淺陸棚碳酸鹽臺地。地層(中上泥盆統拉柱龍組D2-3l)主要由灰白色和淺棕紅色厚層灰巖組成。石灰巖中含有豐富的化石,尤其是珊瑚,因此珊瑚礁可能會在局部形成碳酸鹽巖地層。分別形成了中泥盆世濱海相和中、晚泥盆世碳酸鹽臺地相沈積體系。

以上地層的沈積物主要由應時砂巖和碳酸鹽巖組成,厚度較小,厚度穩定。這些特征表明沈積環境是穩定塊體緩慢沈降形成廣闊的大陸海,其沈積模式如圖2-51所示。從陸地到海洋依次出現海岸相、淺海陸棚相和碳酸鹽臺地相,後期陸源物質供應減少,碳酸鹽臺地相大面積擴張。泥盆紀陸表海分布廣泛,應該是伸展構造體系下緩慢沈降形成的,構造環境相對穩定。

圖2-51泥盆紀穩定陸表海沈積盆地及沈積模式圖

  • 上一篇:安徽宿州有壹座山,因壹塊神奇的石頭而得名。拍照就像穿越到另壹個星球。
  • 下一篇:水稻起源於那裏,它在歷史的那壹年開始繁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