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線粒體的研究歷史

線粒體的研究歷史

線粒體的研究從19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

1857年,瑞士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艾伯特·馮·克裏克發現了肌肉細胞中的顆粒結構。其他科學家也在其他細胞中發現了同樣的結構,證實了克裏克的發現。德國病理學家和組織學家理查德·奧特曼將這些顆粒命名為“生物母細胞”,並在1886發明了壹種染色方法來識別這些顆粒。奧特曼推測,這些粒子可能是細胞中誕生的獨立細菌。

1898年,德國科學家卡爾·本達利用希臘語中與“線”和“顆粒”相對應的兩個詞,將該結構命名為“線粒體”,沿用至今。壹年後,美國化學家leonor Michaelis發展了用還原性janus green染料溶液對線粒體進行染色的方法,並得出結論:線粒體參與了壹些氧化反應。該方法發表於1900,由美國細胞學家埃德蒙·文森特·考德裏推廣。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海因裏希·沃伯格成功提取出線粒體,分離出壹些催化與氧相關反應的呼吸酶,並提出這些酶可被氰化物(如氫氰酸)抑制的猜想。

在1923到1933的十年間,英國生物學家大衛·基林探索了線粒體中氧化還原鏈的物質基礎,確定了反應中的電子載體細胞色素。

沃伯格因“發現呼吸酶的本質和作用方式”於1931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吉尼亞大學最近的壹項研究表明,動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實際上是寄生細菌。早期寄生細菌可以為動植物提供能量,在細胞中作為能量寄生蟲存在,對宿主非常有利。新壹代DNA測序技術解碼了18細菌的基因組,這些細菌是線粒體的近親。

  • 上一篇:怎麽找到加了vx的人如果刪了?
  • 下一篇:11世紀前後西歐有哪些重要的城市?他們是怎麽崛起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