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核磁共振成像的發展歷史

核磁共振成像的發展歷史

磁共振成像,簡稱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共振,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壹種全新的成像技術。它的全稱是: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成像(MRl)是壹種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醫學診斷的新型醫學影像技術。核磁共振是壹種物理現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國的Blauch和Xiangsel發現。作為壹種分析方法,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等領域,研究物質的分子結構。直到1971年,美國人達曼迪安才提出將核磁共振用於醫學診斷。當時科學界還不接受。然而只用了10年,到了1981年,得到了全身核磁共振圖像。以至於人們長期以來的夢想,不僅可以獲得活體器官和組織的詳細診斷圖像,還可以監測活體器官和組織中的化學成分和反應,終於實現了。核磁共振完全不同於傳統的x光和CT。這是壹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人體各處的氫原子在外部強磁場中被射頻脈沖激發,產生核磁共振。經過空間編碼技術,探測器探測並接收以電磁形式釋放的核磁共振信號,輸入計算機。經過數據處理和轉換,人體組織的形態最終被成像用於診斷。核磁共振獲得的圖像異常清晰、精細、分辨率高、對比度好、信息豐富,尤其是軟組織層面。使醫生像直接看到人體內部組織壹樣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避免了以往多次因術前診斷不清而進行的開顱、開胸、剖腹探查等探查性診斷手術,使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痛苦和探查手術帶來的側傷及並發癥。因此,它壹出現就受到了影像工作者和臨床醫生的歡迎,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不僅大於醫學影像中的許多其他成像技術,也不同於現有的成像技術。這是壹項革命性的影像診斷技術。因此,它在疾病診斷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在優勢。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批準核磁共振機的商業化生產,並開始其臨床應用。我國從1985引進1核磁共振機以來,已有1000多臺核磁共振機投入運行。目前,醫生越來越意識到它在診斷各種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現代MRI發展到3.0以上,立體三維MRI也出現了,大大提高了診斷水平。
  • 上一篇:廣元CNNC職業技術學院怎麽樣?
  • 下一篇:有哪些歷史上最奇特的人類集體失蹤事件至今沒有被科學解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