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明帶的歷史

明帶的歷史

在光學顯微鏡下,每個肌節由中間壹條暗帶和兩邊壹條半亮帶組成。

壹、光學顯微鏡的定義

顯微鏡是壹種精密的光學儀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從顯微鏡出現以來,人們看到了許多微小的生物和細胞,它們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在過去是看不見的。

不僅有放大壹千多倍的光學顯微鏡,還有放大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使我們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大部分的實驗觀察工作都是由顯微鏡來完成的,所以顯微鏡的性能是做好觀察實驗的關鍵。

第二,歷史發展

早在公元前壹世紀,人們就已經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將圖像放大。後來我逐漸認識到球面玻璃的表面能放大物體圖像的規律。在1590中,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商已經建造了類似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大約在1610年前,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時,改變了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獲得了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光學工匠從事顯微鏡的制造、推廣和改進。

物鏡的分類和主要參數

1,物鏡的分類

物鏡根據使用條件不同可分為幹式物鏡和浸沒式物鏡;其中浸沒式物鏡又可分為浸沒式物鏡和油浸式物鏡(常見的放大倍數為90–100倍)。

根據放大倍數的不同,可分為低倍物鏡(10倍以下)、中倍物鏡(20倍左右)和高倍物鏡(40-65倍)。

按像差校正可分為消色差物鏡(常用,可校正光譜中兩種顏色的色差)和復消色差物鏡(可校正光譜中三種顏色的色差,價格昂貴,很少使用)。

2.物鏡的主要參數

物鏡的主要參數包括放大率、數值孔徑和工作距離。

(1)放大率是指眼睛看到的圖像的大小與相應標本的大小之比。它指的是長度之比,而不是面積之比。例:放大倍數為100×,指長度為1 μ m的標本,放大圖像的長度為100 μ m,如果按面積計算,放大倍數為10000倍。

顯微鏡的總放大率等於物鏡和目鏡的放大率的乘積。

(2)數值孔徑,也叫孔徑比,縮寫為NA或A,是物鏡和聚光鏡的主要參數,與顯微鏡的分辨率成正比。幹式物鏡的數值孔徑為0.05–0.95,油浸式物鏡(香瀝青)的數值孔徑為1.25。

(3)工作距離是指觀察標本最清晰時,物鏡前透鏡下方到標本蓋玻片上方的距離。

  • 上一篇:粵菜中有哪些名菜?
  • 下一篇:想知道西寧的建城歷史有多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