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與農耕自然經濟及其重心轉移

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與農耕自然經濟及其重心轉移

1,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黃河中遊)——農耕文明。

屈家嶺文化(長江中下遊)和河姆渡文化(錢塘江流域)-農耕文明

《論語·立憲》:“於、紀拜莊稼,得天下”。

《史記·周本紀》:“為農之功。在合適的地方做事情是合適的...百姓依之,百姓懷之,所以眾多弟子可以自保。周道之蕭,從此開始。”

2.三代人。

《詩經·七月風》:“有妻有子,樂在南方。”

皇帝的世紀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挖井而飲,耕田而食。”

3.春秋戰國時期

齊冠中、隗、秦的政治經濟制度改革——振興農耕經濟

4.中心轉移

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長江中下遊及江南。

黃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1)中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魏晉以來,隨著中原大量人口的南遷,江南得到了開發。

第壹,黃河流域細膩疏松的黃土層更適合古代木、石、青銅、農具的種植,所以農業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遊達到較高水平,使黃河中下遊成為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第二,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國的農業地區逐漸獲得了向肥沃的長江流域擴展的能力。

第三,秦漢大壹統局面的形成,為中國農業地區向南方轉移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第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邊境戰事頻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為了逃避戰爭,中原地區的人們南下尋找新的居住地。他們的遷徙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觀念,加上南方優良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長江流域很快就顯示出發展農耕經濟的潛力。

(2)唐朝安史之亂後,北方由藩鎮控制,賦稅不入中央,江淮地區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區。

隋唐有諺為證:“蘇滬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都證明了唐宋以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事實。“東南財賦”和“西北軍甲”共同構成了唐以後歷代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格局。

(3)自宋代以來,南方取代北方成為經濟中心。

從柳永的《望海潮》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江南繁榮的壹個看點:“東南得勝,三城昌盛,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青簾。

  • 上一篇:論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進步作用
  • 下一篇:鄭和是太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