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氨電離方程

氨電離方程

氨電離方程式:NH3·H2O = NH4 ++ OH-。

氨氣簡介:

1、氨(氨)是壹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NH3,分子量為17.031,密度為0.771g/L,相對密度為0.5971(空氣= 1.008)。這是壹種無色氣體,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氨水能使潮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並在水中產生少量氫氧根離子,呈弱堿性。

2.在常溫(臨界溫度132.4℃,臨界壓力11.2 MPa,即112.2個大氣壓),沸點-33.5℃的條件下,可在壓力下液化,也容易凝固成雪狀固體,熔點-77.75℃。在高溫下會分解成氮氣和氫氣,有還原作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氨可以被氧化成壹氧化氮。

3.氨氣通常用於制造液氮、氨水、硝酸、銨鹽和胺。氨氣可由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可灼傷皮膚、眼睛和呼吸器官的粘膜。過量吸入會導致肺部腫脹,甚至死亡。

學習歷史: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氨的氣味。18世紀,著名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蘇格蘭)、彼得·沃爾夫(愛爾蘭)、卡爾·威廉·舍勒(瑞典/德國)、約瑟夫·普裏斯特利(英格蘭)發現空氣中的氮氣可以被碳化鈣固定,生成氰氨化鈣,氰氨化鈣與過熱蒸汽反應生成氨。

2.1785年,法國化學家克勞德·路易·貝索爾確定了它的元素組成。由於氮氣的化學性質非常不活潑,以氮氣和氫氣為原料的合成氨工業生產壹度是壹個難題。

3.在1909期間,德國化學家哈伯(E.Haber,1868-1934)發現反應在500-600℃,17.5-20.0 MPa和鋨作為催化劑的條件下進行。

4.為了將哈伯的實驗室合成氨方法轉化為大規模工業生產,德國工程師博世(C. Bosch,1874-1940)對哈伯首創的高壓合成氨進行了改進,找到了合適的氧化鐵催化劑,實現了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被稱為“哈伯-博世法”。

  • 上一篇:鬼吹燈裏真的有京絕古城嗎?
  • 下一篇:肖偉在喜劇嘉賓103夜協奏曲中演唱的歌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