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響水大橋整體結構

響水大橋整體結構

響水橋呈南北走向,橫跨龍灣河(古稱劉成河)。南北長15.6米,東西寬5.7米,高6米。橋面鋪設矩形條,凈寬4.8米。橋面兩側原設木欄桿,光緒二十八年刻石欄桿。每邊8根石柱,高1.5m,平頂28cm見方。每件雕刻都有不同圖案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開。冰冷堅硬的石頭顯出壹種雍容華貴的樣子,真是不凡。石柱間距為2.13m,由兩根石扶手連接。

整座橋由三個石拱組成。中拱高4.9米,凈跨3.7米;兩側拱門高4.65米,凈距2.7米。整個橋身所用的石頭是由切割精細的長方形巨石制成的。最大重量可達壹噸,巨石外側鑿平,刻有斜密的平行線。石材之間雕刻結構凹槽,類似於榫卯結構,使施工更加穩固。古人用糯米煮粥,用石灰攪拌成漿,用石頭澆註粘結。石頭之間的縫隙緊密結合,渾然壹體,極其牢固。西側中拱頂部是和真浮雕像,至今依稀存在;東側中拱頂部原為立體雕龍頭像,雙目明亮,犄角突出。龍須為兩股,龍口含珠。是北方罕見的雕塑,但在“文革”中毀於壹旦。拱門下是橋墩,由長方形的石層重疊而成。橋墩西側迎水呈三角形,起到分水作用,最大限度減小上遊水流阻力。面向下遊,俗稱“水簸箕”,是流水產生隆隆聲的地方。水簸箕設計成五級臺階,每層之間落差40厘米。壹樓寬4米,二樓4米,三樓2米,四樓3米,五樓淹沒在水下。流水從近兩米的高度落下五級臺階,聲音相互疊加,聲傳十裏,附近村民稱之為響水橋。

橋兩側有八字翼墻,長13m,高5.4m。每壹面都鑲嵌著壹個雕花的烏龜頭,以此來平靜河水,同時起到“劃安全線”的作用。可惜文革時也損壞了,只留下壹個小小的頸根,但鱗片依然清晰,可以看到當日的精美雕刻。沿河還有護岸,向兩邊延伸幾十米。現在已經被壓在橋兩邊的商廈下面了。縱觀全橋,造型對稱,立體。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古橋經歷了1948的寒冬,解放軍的炮車隆隆駛過大橋。1953,誌願軍坦克鐵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凱旋。歷經1935、1937、1976三次破壞性地震,響水大橋依然屹立。這充分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築天賦。

  • 上一篇:什麽是土地兼並?為什麽國家約束不了?找到解決辦法
  • 下一篇:x戰警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