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什麽是日晷?

什麽是日晷?

日晷,又稱“日晷儀”,是中國古代的壹種計時儀器。它通常由壹個銅指針和壹個石圓盤組成。由銅制成的指針被稱為“宮品”,它垂直穿過圓盤的中心,在標準表中起中性桿的作用。因此,宮品也被稱為“桌子”,石頭制成的圓盤被稱為“龔勉”。放在石臺上,石臺南高北低,使龔勉與天空赤道面平行。這樣就在磚面的正反兩面刻出了12個大方塊,每個大方塊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照在日晷上時,日晷針的影子會投在日晷的表面上,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日晷針投在表面上的影子也會慢慢由西向東移動。所以,棺針的動影似乎就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棺面就是鐘表的表面來顯示時間。

從春分到秋分,太陽始終運行在天球赤道的北側,所以射線針的影子投在射線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太陽運行在天球赤道的南側,所以針的影子投在春分點表面的下方。所以在觀測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的日晷針投影位置。

日晷的功能——陰影和時間

日晷由手表(指針)和刻度面組成,分為水平日晷、赤道日晷和垂直日晷三種。橫日晷雖常見,但其尺度不等;赤道日晷只能用,因為地軸的傾斜和地球的公轉,桂盤兩邊都要校準。垂直日晷在使用上也有很多限制。

很明顯,高雄都會公園使用的是水平日晷,以壹個雞頭為針,日晷四周排列的許多標記石(大理石材質)作為時間刻度,還可以當椅子休息,真是壹舉兩得。如果妳約好下午兩點在大都會公園見壹個朋友,妳只需要坐在兩點鐘的標誌石上。雞頭的影子壹亮,朋友就出現了,這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意思吧!

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日晷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陜西省托克托市)出土的潘宇日晷。其長寬分別為27.5厘米、27.4厘米(近方石),厚3.5厘米,外圓直徑23.2-23.6厘米,字徑約0.4-0.6厘米。儀器表面刻有輻射條紋、三個圓圈和從壹到六十九的數字,按順時針方向排列,數字用小楷書寫。也就是說,這些輻射帶在100分的圓周上是相等的(等標度的優勢是赤道日晷),但剩下31分的地方正對著太陽,兩條輻射帶之間的夾角等於我國古代地平的3.6525度。這個赤道日晷應該是秦朝晚期使用的儀器。

  • 上一篇:張華立的越劇演員。
  • 下一篇:單招需要考哪些科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