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皇帝以史為民。

皇帝以史為民。

唐太宗李世民說:“民如水,君如船。人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李世民在城樓上吃蚱蜢,以使人們敢於與蝗災作鬥爭。

白居易的詩《新樂府》“死囚四百年再來獄”,說了這麽壹句話: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年底,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此案。當唐太宗看到30多名死囚時,他非常同情他們。他下了壹道聖旨:全部放回家與家人團聚,壹年秋天在北京處決。然後太宗又下了壹道命令:把全國的死囚全部放回去,明年來北京壹起問話。

結果,中國所有390名死囚都回家了。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全國各地釋放死囚390人,全部按時返回長安,沒有任何領導或監管。他們沒有壹個逃跑或躲藏。最後,唐太宗赦免了所有這些死囚。

故事情節很簡單,但裏面有太多值得後人解讀和回味的東西。這390人知道自己被判了死刑。為什麽他們有機會不逃還願意回來送死?唐太宗為什麽把他們都赦免了?只是出於同情?

之所以這樣,要從唐太宗的仁政說起。唐太宗愛民如子。他曾說,“人死不能復生,執法必寬而簡。”唐太宗規定,殺死死刑犯必須向皇帝報告三次。而且行刑那天,皇帝不能吃酒肉,也不能盡情歌舞。因為酒可以亂,音樂可以讓人沈溺於情緒,無法理性思考。目的是讓皇帝在行刑前的最後壹刻冷靜思考,以免誤殺無辜。而且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實現了太子犯法與庶人同罪。再加上唐太宗以農業為基礎,減免賦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相當好。貞觀初年,全國死囚不足百人。

面對如此仁慈的皇帝,如此公正的司法,可以說這些死刑犯沒有怨言,只有遺憾,得到了唐太宗的憐憫,自然心存感激。唐太宗也是壹個非常誠實的君主。俗話說“民以官為師”,“死囚之行”,正是太宗德行行善的巨大力量的體現。

唐太宗的大赦不僅僅是出於憐憫。古人認為,做人的根本是“誠”。這些死囚能信守承諾,懂得感恩,說明他們還是有做人的底線的,所以太宗給了他們壹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有這樣懂得以德治國的貴族君主,才有清官和講究規矩的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初唐會有壹個政治清明、道路未接、戶戶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了。

  • 上一篇:作為壹個劍的狂熱愛好者,妳壹定有壹雙惡毒的眼睛——如何辨別壹把好劍?
  • 下一篇:彈子石小學的解讀與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