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鴉片戰爭時期的監禁政策是怎樣的?

鴉片戰爭時期的監禁政策是怎樣的?

第壹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對英外交是壹種古老的克制政策,其實質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以英國武力相威脅的妥協政策。其目的是為了實現長治久安,保衛國家,卻愚昧無知,異想天開。更值得我們批判的是,它在接受了屈辱的和約之後,仍然是渾渾噩噩,不思進取。

18 4 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時,長期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清王朝在戰爭初期用以指導對英外交,“羈縻”政策自然成為大清帝國對付蠻夷的手段。但也有歷史學家將“監禁”視為投降的代名詞,完全否定。似乎誰在鴉片戰爭中提出了“監禁”,誰就成了投降派,把“賣國投降政策”和“監禁”政策放在了同壹立足點上。這種觀點不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羈縻”的策略最早見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只要克制皇帝的夷狄就行了。”所以“羈縻”最初是漢代封建統治者接觸、維系異族的壹種手段,後來逐漸演變為封建統治者拉攏異族而不使其不忠的外交政策。歷代統治者面對外來侵略的手段有兩種:壹種是“剿”,即所謂武力驅逐;另壹種是“安撫”,即用拉攏、安撫的方法來解決糾紛,也就是用“挽留”的策略。但是,采取監禁政策也是壹個原則。前提是彜族人必須對朝廷“聽話”。如果他們很溫順,他們也可以寬容壹些。如果它桀驁不馴,只會大舉進攻,威風凜凜。

參考:

鴉片戰爭初期道光帝的“調查”外交

監禁——第壹次鴉片戰爭中的對英外交

  • 上一篇:電網:最大限度支持川渝供電。為什麽成都經常停電?
  • 下一篇:黑龍江的具體位置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