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彩繪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彩繪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彩色雕塑了。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5500年前的遺物。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在商代,狄易是傀儡(即泥塑人像),被稱為神。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像盛行,促進了彩塑藝術的發展。甘肅敦煌、天水麥基、山西大同華嚴寺、平遙雙林寺都有大量彩繪佛像。從東晉到五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彩塑畫家,包括戴奎、楊惠芝、方邊、王文等人。到了宋代,彩塑逐漸與民俗結合,成為裝飾性的彩塑或泥塑玩具。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出現彩色雕塑摩羅(佛教中的音樂之神),是壹個天真豐滿的手持荷葉的嬰兒形象。它在七月七夕被漢族人崇拜和觀看,這是婦女的吉祥時刻。宋代的彩塑藝術家有田琦、袁裕昌等人。江南著名的彩塑畫家袁裕昌,“以塑嬰聞名”。他在彩色塑料嬰兒身上放置了壹個蘆葦哨子,如果他按下他的頭(頂門),他就可以讓嬰兒哭泣。在臨安(今杭州),漢族民間彩塑也很流行。小區裏有兒童胡同,擅長塑造泥塑兒童的小作坊比較集中。元代有壹個各種顏色的工匠的總經理辦公室,下面有壹個梵像推廣部,專門從事彩色佛像的創作,由藝術家夏嫣和他的弟子劉淵領導。到了明代,江蘇、廣東、福建、天津等地的彩塑也興盛起來,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彩塑主要產於無錫和蘇州。無錫惠山彩塑,又稱惠山泥人。原來是惠山地區農民閑暇時制作的漢族工藝品。崇禎年間,惠山的店鋪已經有賣泥人的了。清朝乾隆年間,惠山出現了專業泥人作坊。清代中葉,由於昆曲、徽班在江南盛行,惠山地區開始制作以昆曲為題材的手辦戲曲泥人。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 ~ 1908),惠山泥人興盛,作坊店鋪40余家,專業工匠30余人,如周阿生、丁等。蘇州也是江蘇彩塑的重點產區,題材有神、花、果、獸、人物等。在晚清,中國彩塑藝術家包括天津泥人張張明善。出生於雕塑家家庭的張明善,擅長刻畫戲曲中的各類人物和現實中的各類人物。他還擅長刻畫人臉。他的臉和光圈不僅栩栩如生,而且栩栩如生,眉目撩人,令觀者感嘆。
  • 上一篇:唐朝以後是什麽?
  • 下一篇:海底地漏怎麽樣?海底地漏的特點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