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小吃攤的歷史

小吃攤的歷史

大排檔在香港歷史悠久。五六十年代非常繁榮;到了1970年代,數量有所減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就發放固定攤檔小販牌照進行監管。與其他路邊攤相比,大排檔的車牌是壹大張紙,需要裝裱,掛在顯眼的位置,所以叫“大牌(大牌)檔(攤)”,後來傳入內地多寫“大排檔”。在粵語中,“攤”和“攤”都有不固定或流動的意思,即地點或店面建築不是固定的店鋪。

1972年,香港政府公布10年房屋建設計劃,政府建廉價房。計劃後期,熟食店俗稱蘑菇亭的設計與大牌檔類似,但店鋪不再用木板和鐵皮包裝,而是固定在指定位置。然而,在日常口語中,這種商店也被稱為“大牌檔”。

在1980年代的香港市區重建中,很多大牌檔的小販牌照被吊銷,有的停業,有的搬入商鋪,如灣仔唐珂街的再興燒臘餐廳、中環廣園西街的箭頭、九記牛排等,都是從大牌檔起家,成為香港的名店。

“大牌檔”或“大排檔”這個詞在上世紀90年代後傳到了中國大陸。起初大多聚集了成堆的大排檔,其中以燒烤、串串、麻辣燙、簡單小菜為主,其意義類似於“路邊攤”。但是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高,很多大排檔也進行了大改造,變得更加美觀。大排檔從最初的香港草根意識發展到今天的小資情懷,也見證了中國幾十年的經濟變遷。

  • 上一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容易考嗎?他們的就業情況如何?
  • 下一篇:耿村有什麽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