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有誌之士痛恨無盡的孤獨。為什麽壹個人去西去東,刷新舊國風?

有誌之士痛恨無盡的孤獨。為什麽壹個人去西去東,刷新舊國風?

拋筆(參軍)。

出自朱德《贈友》,原文:

有誌之士恨之不盡,獨走西東。

拋筆從軍,刷新舊國風。

翻譯:

有誌之士,沒有辦法報國,只身走遍東西方。

扔掉筆,參軍改變舊日習俗。

參軍:葉凡《後漢書·南宋班超傳》:“(班超)家境貧寒,經常做官仆養活。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退學了,嘆了壹口氣,說:“君子雖無大誌,但仍應在異國侍奉傅介子、張騫,以得爵位,使其久留。“在西域立功後,他被任命為遠方侯。因為有“投筆從軍”的典故。

因為家境貧寒,班朝昌為政府抄書賺錢養家。他臨摹了很久,很努力。有壹次,他停下手中的工作,擲筆嘆息道:“君子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就應該像趙迪時期的傅介子、梁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鄉立下豐功偉績,從而得到壹枚印章。他怎麽能長期在筆硯之間忙碌呢?”

擴展數據: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五行作品寫於1909開頭,朱德時23歲。1907年春,朱德考入四川大學附屬體育學校,在那裏秘密傳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人民日報》,繼續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此時,他不僅感到清政府專制腐敗,而且清楚地意識到他要推翻清朝,建立壹個好國家。他多次秘密請求入團,均未成功。

第壹句是“有誌之士恨之不盡”。恨本來就是仇恨和感嘆,這裏有後悔。壹個誌存高遠的年輕人,必然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極度不滿;對殘酷的封建專制壹定是有深仇大恨的。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我們必須另辟蹊徑。所以,“獨往西,獨往東。”

“西東”是“東西”的倒裝句,是為了押韻的需要;東西南北,祖國和世界各地。最後兩句“參軍,刷新舊國風”,借用東漢班超的典故,表明了他為國建功立業的誌向和追求,也表明了他追求的目的是為了開創壹代新風,改變汙穢的社會現實,從而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 上一篇:專科的職級怎麽算?
  • 下一篇:應該有怎樣的歷史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