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站飯的天津站飯

站飯的天津站飯

天津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灌溉用水都適合生產優質水稻,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據《明史·王應蛟傳》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津巡撫王應蛟利用駐守的士兵,在葛沽、白塘口等地耕種水稻五千多畝,築堤圈田,用淡水洗堿,每畝收獲四五石。從明朝萬歷四十壹年到天啟元年(公元1613-1621),大科學家徐光啟四次來到天津,致力於耕田種稻。從此,葛谷米名聲大噪。葛沽距離車站只有12.5公裏,葛沽大米壹般被認為是車站大米的前身。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崔旭的《津門白永歌賦》也有詩:“桃杏滿桃橘,紫蟹飽食。是最好的海邊風味,葛沽是小江南。”詩中水稻的粒長可能是種植的秈稻品種,後來逐漸被粳稻品種取代。葛谷米在當時是如此受到文人的青睞,以寫詩贊美粥裏的米粒晶瑩剔透,美如碧玉,味如美酒甘露而聞名於世。天津小站飯呈橢圓形,晶瑩剔透,堊白少,潔白有光澤,煮時清香,完整,軟而不粘,涼後好吃不硬。美味可口。清同治十年(公元1859年),防衛軍提督周傳鳳領兵十八營,進駐馬場(在河北省青縣),至馬場大道建新城(今塘沽區新城),沿途設站,其中十裏壹站,四十裏壹站。今天的站鎮、西站、東大站村都以此命名。為了補充軍餉,周在新城附近耕田種稻,吸取了賽前種稻的經驗教訓。首先,他開始修建水利工程。光緒元年(1875),淮軍將士將十四營移至屯站開挖馬廠河,其首端在靜海縣大張屯鄉金官屯村,與南運河(又稱雨荷)壹起疏浚。同時,在河邊修建防潮堤,防止潮水入侵。於是我在小站區開墾土地,種水稻,收獲頗豐。南運河上遊水源來自黃河,含泥沙和腐殖質較多,水質很好。灌溉稻田不僅省肥、增產,而且外觀、蒸煮、食用品質都很好。科研應該是形成“小站米”名優產品的主要因素。並使之成為清朝皇室的貢米。聲望隨後超過了葛沽大米。20世紀30年代以後,從日本和朝鮮引進了“銀坊”、“水原”等優良品種,稻米的品質更加優良。真的是“壹家做飯,鄰居聞香”。小站稻已成為天津風景中的瑰寶,遠近聞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大力發展站稻生產,普及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水稻品種,逐步改進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水稻品質和產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出口特種二等粳稻,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
  • 上一篇:廣西北海以前屬於廣東嗎?
  • 下一篇:Xi江瀾屬於什麽檔次的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