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廬江書院的歷史沿革

廬江書院的歷史沿革

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是廣東科舉和官學的繁榮時期。乾隆五十六年(1791),廣州府41000重修廣州付雪宮(今廣州市第壹工人文化宮,以下簡稱市壹宮);嘉慶八年(1803),廣東政使康吉田將嶺南易學改為位於龍藏街的師洋書院(後為政府級羊城書院),並撥政府款項將位於巖雲西街的南海易學改為西湖書院。知名的官辦院校,比如越秀學院,以前是不收課外生的。此時,他們還增加了40名課外生和10名學生(這些住在外面的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1.8油膏,即生活補助和參加正式和教師考試的獎品),月華書院的正式生也從30至80人增加到100人。在獲得鄉鎮入學考試的年份,這些政府開辦的學院還將為常規課程、額外課程和補充課程招收額外的學生。因此,在馬站、流水井壹帶,省內許多宗族大多在嘉慶年間建立宗族(祠)書院,幫助本族族人赴省城考功名。省內何家為了方便子女在省城應試,創建了這座廬江書院,並據此制定了許多規矩。據黃培賢《清代廣州家族祠堂》記載,在這些家族祠堂中,雙桂書院、廬江書院、陳書院最具代表性...家族祠堂也具有與其他祠堂相同的祭祀功能和作用,並制定了壹套完善的規章制度,設立祠堂進行日常管理,使宗族子弟在取得鄉試後來本省參加‘光復’,才能被錄取。除此之外,其余時間‘不準其他人住,連士紳也不準住’,並登記史部出身、識字、考試的文武百官名單。祠堂的財務、財產、祭祀、獎勵都有嚴格的規定。此外,.....還強調人們應該尊重祖先和孝道,友好相處,忠於君主和遵守法律,繳納國家稅收。他們也應該努力學習並節儉,努力學習並明智,對自己的言行保持謹慎。(見《嶺南考古隨筆》第壹集,157頁)

科舉廢除後,宗族活動也有所下降。民國時期,廬江書院作為省內任何民族子弟在省城讀書的寄宿場所,或作其他用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住宅樓。現在,書院主樓已改為越秀區北京街文化站的活動場所,基本保存完好。

  • 上一篇:甘龍寫了他所有的詩嗎?會有人代筆嗎?
  • 下一篇:脾臟的作用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