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活板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活板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活板文言文翻譯及原文如下:

翻譯:

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使用。從五代時馮道雕版印《五經》開始,以後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每壹個字做成壹個印,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壹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要印的時候就把壹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將字密密地排上。

排滿壹鐵框為壹板,拿著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蠟等逐漸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按在上面,這樣鐵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壹般平整了。如果只印兩三本的話,還不算簡便,如果印數十、成百上千本,就極為神速了。

通常準備兩塊鐵板,壹塊板在印刷,壹塊板進行排字,這塊板剛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排好。兩塊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好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是為了準備壹塊板內有重復的字。

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好標簽,每壹個韻的字作為壹個標簽,用木格把字印儲存起來。遇到平時未曾準備的生僻字,就馬上刻制,用草火燒,轉眼間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為木材紋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時木材和藥料相粘,難以取下來。

不如燒泥制印,用完以後再用火烤使藥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來,完全不沾藥料。畢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們得到了,至今珍藏著。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

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壹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創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沈括在創作《夢溪筆談》時,政治上不得誌,對於繼續走上仕途的渴望並不強烈,因此在他在序中雲:“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者,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

所錄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見沈括寫《夢溪筆談》,不非議朝政大事和議論他人,只是率性而談。

《活板》創作於北宋年間,當時經濟發達,科學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與活版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基本上同時代,且親眼見過由自己的侄輩珍藏的活字,其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進士。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次年任翰林學士。後知延州(今陜西延安)。

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撰《夢溪筆談》。著述傳世的尚有《長興集》等。

  • 上一篇:濟南至重慶的飛機票大概多錢
  • 下一篇:什么是智能移动广告平台?主要是做什么的,怎么的收费形式,效果如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