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晁錯之死(閱讀筆記:《史記》人物資料)

晁錯之死(閱讀筆記:《史記》人物資料)

?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趙等六國諸侯發動叛亂。因為此前晁錯提出《削藩策》,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所以七國叛軍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要求漢景帝誅殺晁錯,他們才肯善罷甘休。 袁盎向漢景帝提議誅殺晁錯,以換取七國退兵,漢景帝采納了袁盎的計策,直接下旨將晁錯腰斬於東市。但是,晁錯的死並沒有阻止七國的進攻,吳王劉濞變本加厲,他自稱東帝,以七國大軍與漢景帝分庭抗禮。漢景帝無奈,只好派出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平滅了七國叛亂。晁錯是漢景帝十分信賴的重臣,他壹心為鞏固朝政著想,所以才提出削藩措施,但是在七國叛亂之際,漢景帝只是聽到叛軍提出的“誅晁錯,清君側”的要求,就誅殺了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到底是怎麽想的呢?

? 壹、晁錯是個什麽樣的人?早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很受漢文帝的賞識,漢文帝任命他為太子家令,讓他去輔佐太子 劉啟 。晁錯善於分析問題然後提出處理意見,太子劉啟因此非常信任他,稱贊他為“智囊”。

? 當時的漢文帝雖然賞識晁錯,但是卻從不采用他的計策,晁錯先後向漢文帝上書十余次,提出類似於削藩、更改法令、以蠻夷攻蠻夷等觀點,漢文帝頒下詔書表示對晁錯的贊賞,但是卻從來不采用晁錯提出的任何計策,只是把他派到太子劉啟府上。漢文帝對待晁錯的這種態度,大約是從整體方向上認可晁錯,但是卻覺得采納他計策的時機還沒有成熟,所以把他派到太子府上,認為太子繼位之後,采納晁錯計策的時機或許會成熟。事實果真如此嗎?

? 二、氣死丞相。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立刻重用晁錯,把他提拔為內史,為國都行政區域官員之首。晁錯經常單獨晉見漢景帝,提出不少策略和建議,每次漢景帝都聽從,對晁錯的寵信程度遠遠超過其他官員。

? 雖然漢景帝十分信任晁錯,但是其他大臣對晁錯的態度卻完全不同,其中尤以申屠嘉、袁盎最為明顯。申屠嘉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都擔任丞相,漢景帝任命晁錯為內史後,朝中很多法令都由晁錯壹手設立,漢景帝對申屠嘉的進諫則壹概不用,申屠嘉因此忌恨晁錯。申屠嘉壹直在尋找晁錯犯錯的機會,結果還真讓他給找到了,晁錯為了上、下朝方便,就在內史府的南墻開了壹道門,結果這道墻恰好是太上廟的外墻。申屠嘉抓住這個機會向漢景帝進諫,要求殺掉晁錯治罪。沒想到,晁錯知道申屠嘉要彈劾自己,於是連夜進宮,主動向漢景帝說明了情況。漢景帝見申屠嘉果真來參奏晁錯,於是就對申屠嘉說,晁錯鑿墻開門的事是自己讓他做的,所以晁錯沒罪。申屠嘉見漢景帝如此偏袒晁錯,十分氣憤,不久就氣得吐血而亡。漢景帝對晁錯的重視與偏愛程度可見壹斑。

? 三、晁錯和袁盎的恩怨。申屠嘉並不是唯壹和晁錯不和的壹位,還有袁盎。袁盎素來與晁錯不和,但凡有晁錯在的場合,袁盎壹定會想辦法離開,兩個人從來不會坐在壹起說話。

?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壹》的記載是:“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還沒有特別尖銳的矛盾的時候,兩個人的針鋒相對就到了這種程度,這顯然為後來兩個人“不是妳死就是我活”的激烈鬥爭埋下了伏筆。申屠嘉死後,晁錯被提拔為禦史大夫,他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請求削減諸侯的封地。袁盎之前曾經被派到吳國擔任吳王劉濞的丞相,吳王早就有謀反的苗頭,袁盎擔任吳相時只是勸說吳王不要謀反,並沒有把吳王的動態隨時反饋給朝廷,所以吳王沒有加害袁盎,對袁盎很是厚待。晁錯提議削藩的時候,袁盎已經回到京城。晁錯派人調查袁盎擔任吳相時接受吳王賄賂的事,想對他治罪,最後還是漢景帝大度,直接將袁盎貶為平民。前154年,吳王劉濞發動七王之亂,晁錯認為袁盎之前擔任吳王丞相,壹定知道吳王預謀叛亂的事,但是他卻不向朝廷報告,因此應該治他的罪。於是他就和下屬丞史商議這件事,結果因為丞史的反對而沒有對袁盎采取任何措施。如果晁錯知道自己這次猶豫造成的嚴重後果,他肯定會後悔不叠。

? 四、吳王劉濞為什麽會謀反?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他的父親是劉邦的二哥劉仲。劉濞勇猛雄壯,所以劉邦把他封為吳王,統轄吳地三郡五十三城,以鎮服輕佻強悍的吳人。漢文帝的時候,劉濞的兒子劉賢去京城陪伴太子劉啟。劉賢受吳地民風影響,為人驕矜,個性輕佻,他在和劉啟下棋的時候,態度不恭敬,因為棋路和劉啟爭執起來。劉啟拿起棋盤打劉賢,結果用力太大,壹下子把劉賢打死了。遠在吳地的劉濞知道兒子的死訊後,又是氣憤又是怨恨,從此稱病不來朝見漢文帝。漢文帝體諒劉濞,沒有治罪,反倒賜給他手杖,允許他不入京朝見。漢文帝在位期間,劉濞的謀反計劃壹直沒有實行。

? 劉啟繼位之後,采用晁錯的削藩策略,先削減了楚王、趙王和膠西王的封地,引起各地諸侯王怨恨不滿的情緒。劉濞認為時機成熟,於是派人四處遊說,聯合了楚、趙、濟南、膠西、膠東等六國諸侯王,提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發動叛亂。

五、漢景帝的平安計。漢景帝聽到七國叛亂的消息後,先和晁錯商量計策。晁錯提出的辦法讓漢景帝覺得十分危險:晁錯居然讓漢景帝親自帶兵出征,自己留下來坐鎮京城。這無疑是讓漢景帝以九五之尊親身犯險。漢景帝顯然並不滿意晁錯的這個提議,於是他又把袁盎召來詢問計策。袁盎來的時候晁錯也在,於是袁盎十分鄭重地請求漢景帝屏退左右,晁錯只好郁悶地走了出去。袁盎對漢景帝說道:“吳王之所以謀反,正是因為晁錯要削藩的緣故。如果陛下您斬殺晁錯,吳王壹定會退兵。”

? 和晁錯的辦法相比,袁盎的這個辦法顯然更對漢景帝的心思,於是漢景帝任命袁盎為太常,讓他出使吳國,自己則留在京城處理晁錯的事。

? 六、 晁錯之死。袁盎並不是唯壹壹位請求處死晁錯的大臣,在袁盎之後,丞相、中尉、廷尉等官員集體上書,要求漢景帝誅殺晁錯。漢景帝見形勢如此,於是派人去召見晁錯,讓他前來大殿議事。晁錯信以為真,他穿上朝服,坐上使者的車子前去上朝。經過長安東市的時候,使者突然下令停車,他拿出聖旨,對晁錯宣讀了漢景帝腰斬晁錯、將晁家滿門抄斬的詔令,當即就將晁錯腰斬於東市。早在晁錯被腰斬之前,晁錯的父親專程從老家潁川前來勸告晁錯,認為他的削藩策略的後果就是讓劉姓朝廷安穩,但是卻將晁家置於危險境地,勸他馬上停止。可是晁錯固執己見,根本不聽父親的勸告。晁父無奈,不忍心看到晁家被牽連的這壹天,於是服毒自盡。如今,晁錯果然連累全家都受到誅殺。

? 七、景帝之嘆。可惜晁錯的死並沒有阻止七國西進的鐵蹄。晁錯死後,漢景帝見到了從前線回來的將領鄧公,漢景帝連忙問道:“我已經誅殺了晁錯,吳楚叛軍退了沒有?”鄧公回答道:“吳王密謀叛亂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他是因為要被削減封地才起兵的。誅殺晁錯不過是他的借口,叛軍的進退並不會受此影響。不過,我擔心的是,陛下您誅殺晁錯,從此天下人再也不敢大膽進言了!”漢景帝連忙追問為什麽。鄧公說道:“晁錯擔心的是諸侯強大,不服從朝廷約束,所以才請求削藩,這本來是有利於萬世太平的事,他這樣壹心為朝廷著想,反倒被陛下您誅殺。您此舉就是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我認為您此舉實在是不可取!”漢景帝聽了鄧公的話,沈默良久,嘆了口氣說道:“妳說得很對,這麽做我也很後悔。”漢景帝殺晁錯沒有達到平叛的目的,他只好派太尉周亞夫率軍前去平亂。周亞夫調度得當,只用三個月時間就平滅了叛亂。

? 晁錯最初提出削藩策略的時候,他的父親急切地趕來勸阻,認為他的舉措有益於朝廷,卻害了自己和晁家。晁錯死後,鄧公在漢景帝面前肯定了晁錯壹心為朝廷著想的行為,給漢景帝的誅殺行為予以負面評價。是晁錯的聰明機智不如自己的父親,漢景帝不如鄧公嗎?顯然並非如此,不過晁錯壹心為朝廷安危著想,卻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漢景帝身為壹國之君,自然是壹心只為劉姓江山打算,所以不惜犧牲晁錯及其壹家人的性命,這當然是晁錯性格的悲劇,其中又何嘗不能窺見漢景帝的心性呢?千百年來,晁錯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愛國之情壹直被人們贊嘆。司馬遷評價他:“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班固評價晁錯說:“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我們在嘆息晁錯的悲慘命運、贊嘆他壹心為公的同時,或許應該從他的言行中領悟更多的道理和教訓,比如怎樣讓正確的主張得到順利執行,怎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等等,這樣的教訓顯然更深刻而實際。(選自網絡)

  • 上一篇:歷史知識,夏朝的"淩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穩派聯考app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