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什麽意思?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什麽意思?

意思是古代的人看不到現在的月亮,現在的月卻曾經照過古人。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全詩原文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白話文釋義:青天上明月高懸起於何時?我現在停下酒杯且壹問之。人追攀明月永遠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皎潔得如鏡飛升照臨宮闕,綠煙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只能看見每晚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在雲間隱沒。

月亮裏白兔搗藥自秋而春,嫦娥孤單地住著與誰為鄰?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之月,現在的月卻曾經照過古人。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金杯裏。

擴展資料

該詩首句發問“青天有月來幾時”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開頭二句用倒裝句法,以壹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緊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月與人的關系。明月高懸使人感到可望難即,可是不管夜間人們走到哪裏,隨時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與同行,如在身邊,於是距離頓消。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

再接下二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是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此處寫出了壹輪圓月初為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那種光彩照人的美麗。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

之後又發出三個奇問,將月的形象推遠,只見月亮晚間從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雲間消失,究竟去了何處?月中白兔年復壹年不辭辛勞地搗藥,那是為什麽?嫦娥仙子碧海青天孤寂獨棲,有誰與她為鄰?詩人浮想聯翩,語句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

後又引起壹番人生哲理探求,今月古月實為壹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叠。古人今人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後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礎上進壹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

最後二句則說及時行樂,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壹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流露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同壹種人生感喟。

  • 上一篇:班級畢業聚餐活動策劃書
  • 下一篇:蘭溪機床廠往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