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鳥啼的作品鑒賞

鳥啼的作品鑒賞

主旨“向死而生”

壹般認為“向死而生”是《鳥啼》的主旨,作者將向死而生看作是鳥兒們最偉大的精神品格,文章最終禮贊的就是向死而生的精神與品格。那麽,文章是如何體現這壹主旨的呢?

我們先來了解壹下什麽是“向死而生”。“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是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它指的不是活著的人與等候在生命盡頭的死亡之間的壹種外在關系,人們不是壹步步走向還在遠處尚未到場的死亡,而是在我們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經在場;或者說,向死而生的“向”,實質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顯現,人始終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著。

在海德格爾看來,生與死難分難棄,生命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面向死亡,正因為此,才更顯現出生的重要性。死實際上成了生的前提,而生是死的結局。這樣的辯證分析有些難於理解,實際上正體現了哲學家積極的人生觀,即知死守生、視死而生、輕死重生。

而在這篇《鳥啼》中,作者表現了對生與死的思考,但在“向死而生”的這壹主旨時卻有了壹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將這篇文章的思路理出來。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章,筆者參考另壹翻譯版本(於紅遠譯,題為《鳥鳴啾啾》,見《勞倫斯隨筆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簡稱“川版”)。

文章圍繞著“死”與“生”這兩個哲學命題,分別以“冬天”和“春天”為象征,以鳥啼的遲鈍、緩慢和鳥啼的明快、悅耳為表現。

作者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嚴寒的冬天,是殘酷的死亡,“數不清的腐鳥的血衣”給讀者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從而帶來強大的心靈震撼。

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鳥啼聲慢慢響起。文章的第2段至第5段通過鳥啼具體去表現死與生。“緩慢而笨拙地發出咕咕的叫聲”、“這聲音顯得有些吃力”、“傳出野鳥微弱的啼鳴”、“隱約而清越的聲音”、“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卻把明快而萌發的聲音拋向蒼穹”“閃動出鳥兒的啼鳴”“它活潑,像泉水,從那裏,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湧而出”“凝成悅耳的聲音”等,鳥啼聲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壹是微弱、隱約、含糊;二是清越、明快、悅耳。其原因也就來自於兩個方面,前者是因為冬天巨大的威力還沒有消退,後者是因為春天的到來不可阻遏;前者是因為死亡還在威脅著鳥兒,後者是因為生命的氣息在鼓舞著鳥兒。

在“川版”中,第4段後還有這樣壹段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鳥啼聲中的這種鬥爭。“這麽快地意識到新世界的到來幾乎是壹種痛苦了。大地死了,大地萬歲!然後鳥兒們甚至省去了這壹宣言的前半部分,它們的叫聲只是壹個微弱、盲目、充滿活力的‘萬歲’!”

作者為什麽把“新世界的到來”說成“是壹種痛苦”?為什麽“大地死了”,又呼“大地萬歲”?這裏的“大地死了”,是因為“新的大地來臨”,而“新世界的到來”又給生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從鳥兒的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比死更加艱難,更富有挑戰,所以作者給鳥兒的叫聲加了三個有意思的定語:“微弱”、“盲目”、“充滿活力”。“微弱”和“充滿活力”代表著“死”與“生”的兩極,“盲目”則源自於作者的擔憂,在作者看來,鳥兒還沒有意識到生命的責任與挑戰,就急忙的啼鳴是盲目的。而這也引發了作者對死與生的深入思考。

文章的第6段至第8段、第9段至第11段,分別是作者對這壹現象的第壹重思考和第二重思考。第壹重思考側重於從死中走出,第二重思考側重於對生的歌唱。

在第壹重思考中,作者都是先從冬天和死亡寫起:“冬天抑制開壹切”“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鳥屍”“嚴寒中沈悶的響雷”“重壓在我們身上的寒冷”“那些散落遍地、屍身不整的鳥兒腐爛而可怕的景象”。然後寫到春天和生命:“番紅花就會突然間顯現,勝利地搖曳”“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我們聽到了鳥兒們發出的輕柔而歡快的隆隆鼓聲”。在這壹部分中,冬天的印記還非常深刻。第7段中“冬天走開了,不管怎樣,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川版”中是這樣寫的:“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可以在冬天和毀滅的記憶中再多呆壹會兒,但冬天已離開了我們,我們的心不由自主地在落日中吟哦。”“冬天和毀滅”有什麽好留戀的?實際上這裏正是作者對死亡的思考,就像海德格爾,從死的角度看生,首先研究的是死亡。

第9段和第10段則重點表現了“春天不能抑制”“春天來到我們中間……這喜悅,我們禁不住”,側重於對生的歌唱。第11段是對前兩段的補允說明,它指出冬天和死亡“永遠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為什麽會得出這個結論?其實這與第9段的壹句話翻譯有關。文章第9段說“世界不能選擇”,這個譯法含糊其辭,究竟是世界不能被選擇,還是世界不能去選擇?相比較而言,“川版”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到作者的意圖:“我們無權選擇世界。我們自己無可選擇。”第壹句話是強調了世界的客觀性,第二句話是強調自然(包括人類自身)的客觀性,而客觀性正是我們無法回避死亡、我們應從死亡中看到生命的原因。所以說春天和生命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

文章的第12段至第15段,是作者的第三重思考,經過對生命的死亡和死亡中的新生的思考,作者對死與生的認識在第12至第15段中得到了總結,並從總結中得到生的啟迪。

在指出“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之後,作者指出生是對死的替代,生是對死的繼承。這個地方教材的翻譯很有詩意,但也很朦朧,借助於“川版”,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這壹段話的用意了:“在有生命的地方,也就沒有死亡,任何死亡都不存在,只有銀色的喜悅,完美的天堂。”

教材的第14段中這樣寫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了,盡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毀滅。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而“川版”是這樣譯的:“即使他全部的同類都在昨天被毀滅了,他也不能哀悼、不能沈默、不能追隨死者而去。他不屬於死,因為生已擁有了它。”“川版”的翻譯更強調了對生的內涵的深刻認識。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這裏是有意識的強調生與死的截然不同,生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使命。這其實也正是“向死而生”這思想的具體體現,海德格爾的目的就是在於激發人們對有限生命積極把握的進取精神,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總的來看,《鳥啼》采取了從具體寫到抽象,從死寫到生的順序,突出從死亡走出、對生的歌唱、新生的啟迪這三重思考,可以說是作者對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的深刻認識和具體詮釋。

  • 上一篇:評定中級職稱 論文需要發表麽
  • 下一篇:dnf关于无色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