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謝朓 王孫遊·綠草蔓如絲

謝朓 王孫遊·綠草蔓如絲

《王孫遊綠草蔓如絲》

作者:謝朓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註釋:

1、蔓:蔓延。

2、英:花。

3、無論:莫說。

4、歇:盡。

翻譯:

地上長滿了如絲的綠草,

樹上開滿了爛漫的紅花,

已是暮春時節了。

莫說妳不回來,

即使回來,春天也過去了。

賞析:

這是壹首樂府詩,《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壹類。魏晉以來,文人創作樂府詩往往有壹個特點:總是圍繞著古辭(漢樂府)打轉轉,或擬古辭,或以古辭為引子生發開去(當然也有棄古辭於不顧而自鑄偉辭的)。這種從古辭中尋找母題使創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壹個程式。南朝詩人寫樂府詩雖然也依這壹程式,但卻出現另壹種傾向,他們有時撇開漢樂府古辭,而直接上溯到《楚辭》中去尋找母題。比如,南齊王融和蕭梁費昶都寫過壹首《思公子》,中心題旨就是采自《楚辭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謝朓的這首詩也屬於這種情況,其母題出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說,詩人的創作靈感獲自《楚辭》,而所寫內容則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題之中,貫註了活生生的現實內容。

蔓,蔓延;紅英,即紅花。春天,綠草如絲,蔥蔥茸茸,蔓延大地,繪寫出壹派綠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樹上,紅花競放,絢麗奪目。綠的氛圍,紅的點染,在鮮明的對比之中,烘托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傷離情,不禁怦然心動,情思繾綣,不無惆悵地發出了感嘆: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意謂:且不要說心上的人兒不回來,即使等到他回來,那絢麗的花朵早已雕謝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華也早巳悄然飄去了。紅顏難久持。這裏,詩人不主要寫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著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著重寫她對於紅花的珍惜,對於大好春色的留戀,由此描寫出她思君、戀君的春壹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遲暮的悵然之情。如此寫來,就把主人公的心態從壹般的少女懷春,從感情的傾訴和宣泄,升華到了壹種對春的珍惜、對時的留戀的理性高度,滲透出壹種強烈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這樣,從景的描繪,到情的抒發,再到理性的升華,三者水乳交融般地融匯在壹起了。所以,這是壹首充滿了生命意識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詩。

詩雖短小,藝術風格卻頗具特色,體現了齊梁間詩歌創作雅俗結合的壹種傾向。首先,從《楚辭》中生發出來的母題,顯而易見帶有文人的雅、艷色彩,暗示了它與文人文學的關系;但詩人卻用南朝樂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詩歌形式,來表現這壹古老母題,這便將原有華貴、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語言風格上呈現出清思婉轉,風情搖曳的特色。其次,詩寫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韻,風姿綽約,這原是南朝樂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寫筆法上卻頗具匠心,詩人在綠的氛圍中綴以紅花的點染,巧筆對比,著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構制的痕跡,表現出雅。雅俗結合,創為佳構。另外,詩的用韻也值得壹提。詩用仄韻,短促,急切,對表現出主人公惜春、惜時的時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現出語淺意深、韻短情長的藝術風貌。

遊謝氏山亭

李白 遊謝氏山亭

淪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病閑久寂寞,歲物徒芬榮。

借君西池遊,聊以散我情。掃雪松下去,捫蘿石道行。

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

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及註釋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裏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妳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壹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壹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壹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1、此詩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壹八。《文苑英華》題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則所別者壹為李雲,壹為李華。李白另有五言詩《餞校書叔雲》,作於某春季,且無登樓事,與此詩無涉。諸家註本多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秋,然於叔華、叔雲均含糊其辭。待考。《新唐書李華傳》:天寶十壹載遷監察禦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趙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雲,左司員外郎;叔雲,監察禦史。宣州:今安徽宣城縣壹帶。謝朓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於天寶十二載(753)由梁園(今開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書:官名,即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個別字的讀音:朓(tiǎo)、餞(jin)、校(jio)

長風:遠風,大風。

2、酣(hān)高樓:暢飲於高樓。

3、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註: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建安風骨經秘籍並皆在也。建安骨:漢末建安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後人稱之為,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 

4、建安骨:建安風骨,指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詩文創作風格為代表的文學風格。建安,為漢獻帝(196-220)的年號。

5、小謝:指謝朓(464-499),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舉,稱為大謝、小謝。這裏用以自喻。

6、清發:指清新秀發的詩風。發,秀發,詩文俊逸。 

7、逸興(xīng):飄逸豪放的興致,多指山水遊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壯思:雄心壯誌。

8、攬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爭議。

9、稱(chn)意:稱心如意。

10、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11、散發:不束冠,意謂不做官。這裏是形容狂放不羈。古人束發戴冠,散發表示閑適自在弄扁舟:乘小舟歸隱江湖。

12、弄扁(piān)舟:指隱逸於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範蠡(li)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

賞析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後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最後以揮灑出世的幽憤作結。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誌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處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壹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雲(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泄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遊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郁和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壹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氣爽之日,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壹振,煩惱為之壹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後,所以稱小謝。這裏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壹句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抱負。並且覽字富有表現力。用了誇張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抽刀壹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壹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誌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壹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汙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這首詩運用了起伏跌宕的筆法,壹開始直抒胸中憂愁,表達對現實強烈不滿。既而又轉向萬裏長空,精神壹振,談古論今,以小謝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抱負。接著詩人又從美麗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悶的現實當中,只得無奈地選擇逃避現實。全詩大起大落,壹波三折,通篇在悲憤之中又貫穿著壹種慷慨豪邁的激情,顯出詩人雄壯豪放的氣概。

李白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壹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樣做不免有些消極,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在表示對惡勢力的不屈服,表示與現實社會的決絕。 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作者: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註釋: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還望:回頭眺望。京邑:指南齊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長安:借用漢末王粲《七哀詩》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詩意。灞,水名,源出陜西藍田,流經長安城東。河陽視京縣:借用西晉詩人潘嶽《河陽縣詩》引領望京室詩意。河陽:故城在今河南夢縣西。京縣:指西晉都城洛陽。兩句意為:我懷著眷戀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頭眺望都城建康。

3、麗:使動用法,這裏有照射使色彩絢麗的意思。飛甍:上翹如飛翼的屋脊。甍:屋脊。參差:高下不齊的樣子。兩句意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築色彩絢麗,高高低低都能望見。

4、綺:有花紋的絲織品,錦緞。澄江:清澈的江水。練:潔白的綢子。兩句意為: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壹匹白練。

5、喧鳥覆春洲:形容鳥兒眾多。覆:蓋。雜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將。滯淫:久留。淹留。懷:想念。

7、佳期:指歸來的日期。悵:惆悵。霰:雪珠。兩句意為:分別了,想到何日才能回來,不由得令人惆悵悲傷,留下雪珠般的眼淚。

8、鬒:黑發。變:這裏指變白。兩句意為:懷著望鄉之情的人,又有誰能不白了頭發呢?

翻譯: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長安,

又像潘嶽在河陽回顧洛陽那樣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陽使飛聳的屋脊色彩明麗,

京城內的屋宇高低不齊,歷歷在目。

殘余的晚霞鋪展開來就像彩錦,

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白練。

喧鬧的群鳥覆蓋了春天的小洲,

各種花朵開滿了芳香的郊野。

我將遠離京城在他鄉久留,

真懷念那些已停辦的歡樂宴會。

回鄉的日期在何時,

我惆悵不已淚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鄉,

誰的黑頭發能不改變?

賞析: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齊詩人謝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樓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領悟了澄江靜如練的意境,追憶前賢,這位大詩人不禁發出了古來知音難遇的長嘆。然而李白應未想到,由於他的嘆賞,謝朓這句詩卻在後世得到了無數的知音。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是壹首五言古詩,抒寫詩人登上三山時遙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應作於公元495年(齊明帝建武二年),謝朓出為宣城太守時。在這次出守途中,他還做了壹首題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的古詩,據《水經註》記載,江水經三山,從板橋浦流出,可見三山當是謝朓從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經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於建康西南長江南岸,附近有渡口,離建康不遠,相當於從灞橋到長安的距離。此詩開頭借用王粲《七哀詩》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時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貼切。河陽視京縣壹句從字面上看似乎與上句語意重復,其實不然。這兒借用潘嶽《河陽詩》引領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為郡守,遙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晉的潘嶽在河陽為縣令,遙望京城洛陽壹樣。王粲的《七哀詩》作於漢末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大亂長安之時,他在灞涘回望長安,所抒發的不僅是眷戀長安的鄉情,更有向往明王賢伯、重建清平之治的願望。謝朓這次出守之前,建康壹年之內換了三個皇帝,也正處在政治動蕩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離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寫了詩人對京邑眷戀不舍的心情,以及對時勢的隱憂。

首二句領起望鄉之意,以下六句寫景,六句寫情。詩人扣住題意,選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將登臨所見層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詩裏。遠遠望去,皇宮和貴族第宅飛聳的屋檐高低不齊,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見。只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兩句,便寫盡滿城的繁華景象和京都的壯麗氣派。此處白日指傍晚的日光。麗字本有附著、明麗兩個意思,這裏兼取二義,描繪出飛甍在落日中愈加顯得明麗輝煌的情景,可以見出謝朓煉字的功夫。參差二字既寫京城宮殿樓闕的密集,又使整個畫面顯得錯落有致。皆可見三字則暗中傳達出詩人神情的專註:既然全城飛甍都歷歷可見,那麽從中辨認自己的舊居當也是壹般登高望鄉之人的常情。所以這兩句雖是寫景,卻隱含著壹個凝目遠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詩人沒有點明在山上流連凝望的時間有多久,但從白日變為余霞的景色轉換中自然就顯示出時辰的推移過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二句,描寫白日西沈,燦爛的余霞鋪滿天空,猶如壹匹散開的錦緞,清澄的大江伸向遠方,仿佛壹條明凈的白綢。這壹對比喻不僅色彩對比絢麗悅目,而且綺、練這兩個喻象給人以靜止柔軟的直覺感受,也與黃昏時平靜柔和的情調十分和諧。靜字壹作凈,亦佳。明人謝榛曾批評澄、凈二字意思重復,想改成秋江凈如練。另壹位詩論家王世貞不以為然,認為江澄之後才談得上凈。清代詩人王士禎也譏諷謝榛說:何因點竄澄江練?笑殺談詩謝茂秦!(《論詩絕句》)其實,如果沒有謝榛竄改,這澄字的好處還真容易被人忽視。唯其江水澄清,凈(或靜)字才有著落,才能與白練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時,澄凈的江水還能喚起天上雲霞與水中倒影相互輝映的聯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靜如練以形容大江沈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點晴意義。可見靜如練這壹比喻是因為有了澄字的襯托,才成功地表現出大江寧靜澄澈的境界。靜與凈相比,靜字寫境更為傳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練來比喻瀑布:千古長如白練飛,壹條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貞譏為惡境界,原因就在用靜態的白練來形容飛瀉的水瀑,反將活景寫呆了。這個例子可以幫助讀者從反面體味靜如練的好處。如果將謝朓這兩句詩與謝靈運的雲日相輝映,空水***澄鮮(《登江中孤嶼》)相比較,可以看出謝朓在景物描寫上的飛躍。謝靈運以直敘的手法來說明水天輝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較實。而謝朓則能夠利用恰當的比喻進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鮮明悅目的色彩,並能融進主人公對景物情調的感受,表達更為空靈。

如果說余霞兩句是用大筆暈染江天的景色,那麽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兩句則是以細筆點染江洲的佳趣。喧鬧的歸鳥蓋滿了江中的小島,各色野花開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鳥的喧嚷越發襯出傍晚江面的寧靜,遍地繁花恰似與滿天落霞爭美鬥艷。鳥兒尚知歸來,而人卻離鄉遠去,何況故鄉正滿目春色如畫,直教人流連難舍。無怪詩人嘆息: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這兩句巧用此處字義可作兩解的特點,既抒發了將要久客在外的離愁和對舊日歡宴生活的懷念,又寫出了詩人已去而復又半途遲留、因懷鄉而罷卻歡宴的情態。去矣、懷哉用虛詞對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嘆語氣,增強了聲情搖曳的節奏感。

至此登臨之意已經寫盡,往下似乎無可再寫。但詩人卻巧妙地跳過壹步,由眼前對京城的依戀之情,想到此去之後還鄉遙遙無期,淚珠像雪糝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壹層波瀾。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則又由自己的離鄉之苦,推及壹般人的思鄉之情:人生有情,終知望鄉。長此以往,誰也不能擔保黑發不會變白。結尾雖寫遠憂,而實與開頭呼應,仍然歸到還望的本意,而詩人的情緒也在抒發人生感慨之時跌落到最低點。

這首詩寫景色調絢爛紛繁、滿目彩繪,寫情單純柔和,輕清溫婉。詩人將京邑的黃昏寫得如此明麗美好,毫無蒼涼暗淡之感,固然是為了渲染他對故鄉的熱愛,但也與詩中所表現的遊宦懷鄉之情並無深永的感傷意味有關。全詩結構完整對稱,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則是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這種情景分詠、名句往往突出於壹篇之中的現象是宋齊山水詩還處於早期階段的***同特點,也與謝朓詩存在著鐘嶸所說篇末多躓的毛病有關。謝朓山水詩仍然沿襲謝靈運前半篇寫景、後半篇抒情的程式。由於思想感情貧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誌趣,後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舉的風力,加之又專用賦體,直陳其意,不像寫景那樣凝煉形象,更覺意弱而文散。此篇結尾情緒柔弱消沈,便與前面所寫的壯麗開闊的景色稍覺不稱。但盡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詩風的清麗和情韻的自然,卻標誌著山水詩在藝術上的成熟,對唐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李白每逢勝景,常恨不能攜謝朓驚人詩句來(《雲仙雜記》),解道澄江靜如練只是這類佳話中的壹例而已。

  • 上一篇:接地電阻如何測量
  • 下一篇:幼兒園大班美術課教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