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为世界文化遗产“号脉”——武当山金顶防雷害纪事

为世界文化遗产“号脉”——武当山金顶防雷害纪事

郝用威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歌颂“大岳”、“玄岳”之称的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高伟音乐厅、 美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更是一个地质宝库,早年成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继而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乃国之瑰宝, 本人有幸自1956年2009年间,不计其数进行登顶,有进行地质构造、矿产地质、地震和考古地质调查;有“参政议政”与文物管理部门和道教界好友求教; 有接待作家学者交流;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师生交游;有多种宾客、亲朋好友纯旅游性旅行,此类不同目的登武当山,历览山色风光,远山 浮翠,四季无尘,每每收获颇丰,感天地之宽广,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地球科学奥秘,带来许多难以灭灭的乐趣,为满足当地学科需求,心如潮涌,兴之所至。 没有假设,只有真实,信笔录下印象较深的武当山旅痕,留下人生的细节。

一、去武当山解决问题

1979年10月, 当时我还没有获得“改正”,只是驻扎在丹江口市省第五地质大队综合研究组的成员,承担了一个科研项目。

一天下午,副大队长张法贤推开办公室的门 对我说,有一项紧急任务,要我明天随省里来的人前去武当山解决问题。什么任务和问题?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痛”。

后来见到省 文化厅和丹江口市文化局来人,获悉中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因武当山天柱峰金殿时遭雷击,深恐击毁武当山的精华——金殿,特下令要省文化厅调查组 前往现场调查,并采取避雷设施。为此根据防雷专家的建议请一位地质专家前往,解决发生雷暴的原因。

文物、古建筑与地质学的关系,对我来说 是个新问题,恐怕对地质学界来说也是一个不涉及的新课题,来为武当山古迹“号脉”吧!

队长问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作为一名地球科学工作者来说 ,认识地球,面对千万个困难,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能够一个地迎刃而解。这次解决武当山雷害,显然心里没底,也得在现场调查之后来解决。要了一位助手 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王青华同行。

到了山上,会到省文化厅文物处高宏达处长、市文化局傅忠全局长、郧阳地区博物馆胡昌福馆长、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 防雷专家李声宏,还有省博物馆、市水电公司前期设计武当山避雷针的俞汉生,以及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刘鹏轩所长等近20人的调查组,由高处长任组长。

10月18日到了武当山上,当天在紫宵宫过夜,文管所的睡眠为接待此行准备充足的物资,充足的酒菜,频频举杯,对于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来说, 遇此景况,如坐针毡。19日凌晨开始登顶,中午到了天柱峰的太和殿,在皇经堂藏经楼西邻的一座两层木楼,我们被住在楼上。午餐又是劝酒 ,我只推脱不会喝酒,下午还要工作等托词婉拒之。

可能上山的人有点疲劳,再加上喝酒,一直到下午三时多方开会,大象文管所刘鹏轩所长 的情况介绍,东南亚方才对武当山金顶雷暴有了点了解。

二、武当山金顶的雷暴与雷害

武当山的雷暴频仍。 活动季节在3月22日~9月25日,也有出现在1月、12月份发生。年雷暴日数为30天,6~8月为多发月,占全年雷暴的80%。夏季各月雷暴 日发生概率在12%~35%之间,7月最多,平均达到11天,8月次之。

武当山的雷暴,既是武当山的偶像胜景,又是雷害 。

气流沿着低谷地顺山坡爬升的积云发展到积雨云的时候,微妙的物理作用使云中出现极大,负电集中云层的上部,正电荷集中在云层的中下部,于是云中、云 地间的电位差极大,雷雨前空气湿度增大,云中为悬浮的细水珠,导电性增强,容易被击穿,产生电闪雷鸣,金殿位于天柱峰之巅,与积雨云 中、低部相若,于是云中、云地发生雷电,千山万壑埋没云海中,遍地闪光,雷鸣震天,回响经久不绝,似为“平地惊雷”状,此为一大胜景也

积雨云笼罩天柱峰铜铸金殿,频频闪电,发光,火球滚动,雷鸣震耳,胆大者大眼饱福,形成球状闪电火团,顺气流而运行,有时数数 个成串,单列童话列楼梯构成,遇金殿瀑布砖瓦结构的签房和印房,以及金殿后的父母殿,当球状火团遇墙阻拦时,前行者即穿墙成洞而 自行消失,洞口残留高温熔蚀状,这种现象明显为人们注意到。后继者则顺利穿洞而过,继续前行在空气中逐渐消逝之,这种景色称为“雷火炼殿”,为武当 20世纪50年代,一次登山尚未到天柱峰时,突遇雷暴雨,倾盆而下,随后只见远处,天柱峰山顶的“雷火炼殿”极为壮观,时间也

1961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多次请有关专家 对金殿进行避雷针,发现金殿的上脊瓦面有无数雷击,在高温烧灼留有细小斑点小坑。1962年遭雷害,西北台阶恶劣,请当地专家首次安装避雷针。1976年又因避雷针 导线锈蚀断路,金殿石质台基东南角及周边附属建筑物被击坏多处。1978年10月,又被当地专家入侵金殿避雷装置,还设置了引引接地体。1979年7~8月 其间,金殿及附属建筑物又接连震雷击,目前东南角留有印记,因此,去年10月出现了我被邀请参加调查活动。

三、命悬紫城< /p>

在会上防雷专家李声宏追查雷害原因,即已安装防雷设施,为什么还有频频发生雷害。下面人等追查我,是期望?是怀疑 两天来,我很少言谈,开了一个下午的会议也没有出声过。最近,我不得不说了几句:明天(20日)我要登天柱峰作调查现场。 ,文管所的人大为惊讶,天柱峰不能攀登,因为太陡峭了。我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后一定要调查,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商量,只有缘 紫禁城(又叫红城,皇城)城墙脊爬行,此城因金殿而名之,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建成。城高数米到中世纪米不等,南城门城墙基 厚2.4m,顶厚1.26m,上覆中高两支柱顶基于流水,城墙中脊周长344.43m。环绕天柱峰顶,由每块重达千斤石,依山岩砌筑形式而成,采用12.62 %收分工艺,使城墙由内看向外倾,外看向内倾斜,远眺光环围绕金殿,明代墙工匠的惊人之作。城贴在岩壁上,墙外即悬崖,墙内也 少有几处空间,只限一对可栖身,可见今年建造时要险,20日当我在城墙脊上爬行一周时,如果失手顺悬崖下坠,必会粉身碎骨惊险异常,面对万丈深渊 为了获得一手资料,同助手以及省市来的五六人同行,当遇到地质有上的破裂施工时,我当好不容易下到城内进行仔细观察,有时因墙高,则绳索索索 吊下,我的助手有几次说让他一人下去测量,但我还是坚持亲自接触露头,进行仔细观察和仪器测量,记下许多数据。虽然说紫禁城只有340余米的周长,边爬行边观察, 一直到了下午方完成一周的调查,此时已直不起腰,累得浑身汗流停止,时,山风惊,顿时透骨寒气侵身。这紫禁城壁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 天门,象征天阙,门窗为巨石雕成,花纹全极为精美。

全城有东、西、南、北城门,但只有南城门可通行,这里有三个门并列,中间为大门,为神门,由真武大帝等神人通行,东侧为“人门” ,当年大臣及百姓可通行,西侧为“鬼门”,相传只准鬼怪妖魔通行,但从不开放。这回缘紫禁城脊上爬行,该是胆大包天吧!

当天下午 ,即与助手顶天柱峰之巅的金殿继续调查,凡金殿石质台基及附属建筑多次遭雷击之处,均与我们缘紫禁城所观察到的破裂构造绝对一致,随后,内心已解 开雷害问题的大半。继又观察已安装的避雷设施,从金顶下到凤凰观看避雷针的接地接地池,其长200余米,以及山后的接地接地点的观察。一直忙到太阳 落山。晚上继续整理资料,理顺观察结果,助手帮我作图,准备明天会议上发言。

四、三个核心问题

10月21日上午, 高处长再次主持会议,首先让我发言,谈谈调查结果。参与者全都正襟危坐,助手坐在我旁边,另一侧为高处长。接下来一片沉静,答者打开笔记本,手拿钢笔 ,准备记录。

我有点思索,认为大家同意需要听的是调查结论,于是讲了三点核心问题:

第一点,于元代大德十 年(1307)在天柱峰顶构筑殿堂到明代永十六乐年(1418)建成更大规模的金殿以来,历遭雷击,后来最终的继续遭雷击。

第二次 点,金殿决不会被雷电击毁,不必要“杞人忧天”,但要防止可能发生被动损坏。

第三点,避雷接地接地点何必舍近远求,而最佳点则近在咫尺

话音未落,会场上已议论起来:大可放心金殿的安全!天柱峰历遭雷击而未见史载;接地点近在何处?……,要求我 细说端详。

五、雷害对“雷道”被堵住的反动

我接着谈了第一点的依据:经过调查,天柱峰为孤 峰突起,“一柱擎天”,由距今约十一二亿年的元古宙武当山群地层构成,当时为一片汪洋大海,这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乃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 系,可见到喷发,溢流,沉积的结构基本,峰顶岩石为绢云石英片岩,它的抵抗力为2×103Ω·m,岩石几近水平,轻微向北倾斜,受控于北北东 和近东西向断裂,而天柱峰则生长出平行的交叉三组裂隙,呈现断裂,裂隙面非常陡直,一般角度在70°~87°,看似切西瓜的沿天柱峰 自顶而下切了四刀,即南天门—东天门(J1),签房—金殿(J2),北天门—印房(J3),父母殿—北天门(J4),(J2)、( J3)、(J4)三条裂隙切穿顶峰。裂隙宽度在1m以下,中间充填有岩石碎块或混杂堆积土,并含有洪水。而J3分别与J4,J2,J1交会,形成堆叠*** 梯度交叉,类似于多条板状插入岩层中。在天柱峰脚下有东西向的断层,断层北倾,倾角为42°~55°,上盘上升,将天柱峰高高恐吓, 插入云霄。而上述J1—J4裂隙最初断层的低序次破裂面,即有其成因上的联系。在断层下有凤凰池、天池等小规模水体,据说终年积水。

有了天柱峰的基本地质构造状况,再谈谈峰顶上的建筑状况(图3)。在顶部建筑群的基座全部暗绿色基性火山岩;金殿的台基又用三叠 系竹叶状石灰岩奶粉高台置其上,在金殿前有祭坛,亦为竹叶状石灰岩,它们均来自异地,竹叶状石灰岩在武当山区无踪迹,这些石块都是明代在大兴土木时接纳 全国各地的财物,从而竹叶状灰岩系来自省份的贡献。在台湾南部与基岩之间仍以变质基性火山岩巨型石块,垒成巨大的且厚实的基座。当金顶建筑群 建成后,将峰顶原来裸露的岩石和破裂结构面全形覆盖了。

天柱峰这里高耸入云的最高点,涉及地区天然的接收雷云向大地排水场所 ,强大的电流通过数条裂隙瞬间立即到达地下,一个俗称的说法叫“雷道”(即电流通通)。

自建筑群出现,在原岩石英丝云片岩(电阻率最小,为10630Ω·m),发生在其中的裂隙,充以石块和土壤,其电阻支架10~102Ω·m,上覆基性火山岩 (电阻支撑102~105Ω·m)、又竹叶状石灰岩(电阻支撑6×102~6×103Ω·m),最上面为铸铜质金殿(电阻支撑10-1~10- 2Ω·m)。 经过调查发现,在金殿鸱吻上端被雷电烧灼留有黑色斑瘤甚多,有钱铜大,同时在台基东南和东北角的竹叶状石灰岩被震裂,房屋山墙、屋脊 ,瓦头遭受不同程度的击坏,祭坛上的石雕莲花望柱钩栏也被击毁多条,凡是受损坏处,其下一个基岩中的裂隙穿越。应该说真相大白了。

这里原有的“雷道”被阻隔(竹叶状灰岩,基性火山岩,砖瓦墙体),为了瞬间导出通过强大的电流,接下来在雷道裂隙受阻时,只有 为何自金殿建成后即遭雷击,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例如,由三叠系竹叶状石灰岩雕成的莲花望柱石栏被击毁后,因无原 有石灰岩来修复,只好用武当山区产之最多的基性火山岩来替代,这是一个负担的例证。

2009年春节期间,作者随子女再次触及金顶, 所见金殿的石质台基和祭坛的石雕莲花望柱勾栏,早先被雷电击毁和碎裂处,于近年修复时,已全部用相同的三叠系红色竹叶状石灰岩更新或修复。未 遭雷害但风化剥蚀的石质构件,历经岁月沧桑,仍原样保留。新旧构件,穿越时空,一目了然,总计可琢磨出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建筑群受雷击决策 无史载?武当山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又为当时永乐皇帝所尊崇,若将雷击恶化情况呈报皇上,哪一位大臣也无此胆量,因而只有“平地惊雷”、“雷火炼殿” 之说,寓意天下太平悼念而忽视这里雷害的实情。元、明两代只能在叠字峰岩壁名叫雷洞内建庙有供奉雷神邓天君,请其佑保武当山的平安。 p>

六、不能掉以轻心

回答第二个问题:金殿为铜铸全金属建筑物,殿内真武大帝曼哈顿侍卫和铜案全为铜质,是极好的 大概,自永乐十六年(1418)建成后历经雷电袭击,到如今已近六百年依然解锁,为国之重建宝。对金殿的安全不必担心了,但又不能掉以轻心。

不能低估古聪明人才智,也许会在秘金殿内设置下隐的防雷设施,虽然保全一时,终因年久,类似铁铜质接地点患上严重锈蚀,而失去了呼吸功能,这只是推测。 民国初期在金殿顶上,围着金殿建三座砖瓦结构的父母殿、印房和签房(更衣处所)并无防雷电设施,这个来金顶的环境大为改观, 更容易招惹雷害发生。事实上这三座建筑物屡屡遭受雷害。

为什么说要防止金殿可能遭受雷害损坏?金殿虽然不会直接遭受雷电损坏,但要注意 在金殿顶的鸱吻遭受雷电烧灼灼留有许多斑瘤,这些缺陷发生在安装避雷针前、后,已过去无从考证,因为,是不能爬上这座神圣的殿堂顶上去观察。 到了损伤,如果防雷电措施不力,有无可能类似鸱吻发作特大电流下高温烧灼或局部熔损,若遇球状闪电可能发生将金殿某部位的多孔穿,此一也;如果设防欠妥当 ,而将台基及基性火山岩大厦击得粉碎而使金殿歪斜塌陷疲劳的可能,此其二也。

七、何必近就远

回答第三个问题。原来已经安装避雷针,但接地导线超长,根据电阻原理:近似的均匀导线,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r,可表示为

r=ρl/s

中:l为导管长度;s为导管心血管面;ρ为电阻率。

由此可见导线的电阻,决定于它的式长度,截面积和材料 性质。如果导线长了,电阻率增大,导线的导电本领越小。原有的二三百米的长导线电阻加大,不利于导电,因而只好另寻导线,其间就发生击坏砖木 建造房屋的山墙、瓦头等。

同时还得击破原有“雷道”上的头部导管发生的现象。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因势利导,将接地导线直接插入天柱峰几个裂隙通联,而导线极 短,只有10余米即可,达到导流梯目的。

在我的发言结束之前,还谈到“雷火炼殿”时,在空中发生球状闪电火团,发出嘶嘶声 嘶嘶的声响,如同一道涡旋状高温在高速旋转,随气流最后运行,遇有障碍物将其击破,时火球泯灭,形成所谓侧击雷爆。

在 1998年9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西班牙物理学家拉纳达的论文,指出球状闪电呈火团,因闪电过程中形成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组成成为磁力网线, 当这线网获释时,而发光亮度会被该网体“闪电”而形成球状闪电。由于和垂直磁力线相互束缚水平,使磁力线网和其中的多层不易膨胀,武当山见火球没有膨胀变 大,只有消失,因火球也只坚持10~15s。据老道介绍所见火球似乎没有温度,但试验证明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超过1.6万℃,所以当火球运行冲击砖墙时,系最高熔蚀洞穿 而等到火球的黑洞开始冷却消失,接下来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曼哈顿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磁场也得追随瓦解,火球消失了,这是一个科学的解释。

我只是找到原因,至于防雷电设置,工业建筑设计院李声宏去解决了。会议要求由我写出《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雷电活动区地质调查简报》,当年11 月6日打印复制及分别向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省博物馆、县文化局、工业建筑设计院、丹江口市水电公司、武当山文管所等单位报送,由设计院作为参考 进行防雷设置的设计,然后经国家文物局迅于1980年初批准在金殿上安置新的避雷网设施,自此天柱峰顶的金殿一直相安无事。

八、一 场强雷暴的检验

1987年5月31日18时30分左右,武当山金顶乌云密布,浓雾笼罩,一时暴雨,狂风,大冰雹直到齐来,7时40分 左右,一声炸雷,电灯熄灭,电线起火,8时05分雨过天晴。损失惨重,520余年树龄的迎客松击毁,登顶的九连蹬铁链被击断5处。紫城大城砖被击断 击中12块中有4块,多处房屋门窗击毁。还发生火灾,击伤等雷害。当年6月6~10日由地、市公安局、文化局等11个单位16人 组成联合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中关于“雷击原因:根据测试情况表明,金顶的金殿和签房、印房基本未受损失,主要是1980年设置了避雷网平静作用。经测定 接地电阻为2.6Ω,符合设计要求(20Ω以内),地网已获,经检查受雷击部位均无避雷设施”。疑话是对1979年10月我们的调查结论和1980年的结论为设计依据 的防雷电措施做出了最肯定的评价。 为什么发生大规模雷害原因有三条:达到击放金属物(槽钢、圆钢、腐蚀、铁链)照明和通讯线路乱拉乱接,不合《古》 建筑电器安装程序》,此前接地导线多处被切断,裸露地表,有挂在树上和悬于石头上诱发雷击原因。

当我在1979年11月6日向有关方面提出 地质调查报告,并初步作为设计防雷击措施参考,从1980年夏季为雷暴多发时期,我每次关注武当山有无发生雷击的信息。每年夏季,提心吊胆,万一有所闪失,将成 千古罪人,遗臭万年。当三年过后,武当山金顶则安然无恙,我已十分欣慰自己为祖国珊瑚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我是1985年春调武汉工作,但在1987年6月在《湖北日报》上遇到武山再次遇到更大规模的雷害时,我当时即审时度势,给丹江口市政协去了一封函(我 是那儿数届常委会),谈了两点观点:其一,曾坚持我于1979年10月的调查报告是正确的,其二,据传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对有关方面将恢复金顶上 的“雷火炼殿”、“平地惊雷”景观,吸引了更多游客、香客前来朝拜。对然这件事要慎重,不能贸然行之,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一切防雷了。我说如果愿意承受设施 每年可能发生的雷害损失,就看看它的“雷火炼殿”景观及产生的“雷害”的后果。

市政协很快给我回信,并寄来1987年6月 11日联合调查报告,名曰“关于武当山金顶受雷击的情况报告”,显然上面提到的内容。

九、“画蛇添足”么?

大约在1987年前后的一天,地质科研所刘施民告诉我,在《长江日报》(武汉市委机关报)有篇文章,议论在武当山安置防雷电设施,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原因是金殿 对于铜质铸造,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避雷装置和通知体等语。

在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只能一笑了之。该文作者是晓得铜铸的金 殿确实是良神庙,但他知其一不知其二:金顶上附属砖木结构的房屋和金殿台基、祭坛及石栏经常受雷害破坏,也不计修复了多少回。 先生也可能未巧遇雷害及损坏的现场。且条件安装避雷装置之后,金顶的雷害顿减,以至数年未见发生。1987年6月再次发生大规模雷害,也许会被不明真相 人们说对于现有的避雷装置引来的,那我就是有十张嘴也无法辩解了。幸好有地方的专门调查报告做出了科学结论。

那位朋友要我写文章 反驳,我回说免了!

十、与“国宝”亲密接触

1979年10月在武当山工作时,当时只有武当山文物管理所系统管,而 道教协会尚未道观宫的管理权利。

当我们在武当山太和宫住下时,凌晨登顶观日出,而晚上去恢复观看星空。为了方便起见,文管所的 刘所长将登顶时打开南天门的锁也重置我。有一次午饭后,别人都在午休,我和助手很方便去登顶继续作调查。

据传晴天可 看到了襄樊市和近处的老河口市,但我们那几天是多云。前后多次登顶虽遇晴天,也未能看到上述二地。但今夜看到东边两城的火光 映空,呈现红色,而西北角十堰市驻上空也泛出的光亮。

对于金殿内部的陈设,我们是建筑师饱览,金殿造型在北京铸造而成,由运河打造 经南京溯长江、汉江运达武当山搭建,金殿阔4.4m、深3.15m、增强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 构成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舒展,其上饰有仙人、龙、风、狮、海马、天马等灵禽瑞兽,依次排列 四壁于立柱之间满装四抹头隔,殿正中间有两扇铸门,其轴嵌在户枢,可以开合,但仅发出少许的摩擦声。额枋线划错金彩画 图案,工艺极为精细;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块状天花板镶嵌紧),铸线刻流云纹饰,线条流畅。殿内藻井上,悬有颗铜质鎏金宝珠,传说此珠能镇山风, 故名“避风珠”。金殿造得密不透风,殿内空气无法形成对流,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火苗一触不动。雪花飘至殿内而被挡出去,金殿是一大国宝。据云 我国著名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来实地考察,曾要几人同时顶天花板而纹丝不动,可见镶嵌工艺之精密,叹为止。殿内地面以紫色红色竹叶状灰岩铺地。殿中神像,中坐者为 真武大帝,披发赤足,发丝细密,眼神炯炯,英姿魁梧。右侍玉女端宝双目凝视,温雅文静,拘谨恭顺,裙装飘逸状;侍左玉童捧册儒雅庄肃;执旆捧 剑两武士,分列彩虹剑眉凤目,勇猛威严。

铜香案下置玄武一尊,为龟蛇合体,龟头昂,蛇延伸身子在空间与龟相呼应交流状。后壁上方??高悬鎏金铜匾额一对,上书“金光妙相”四字,系 清圣祖康熙皇帝手迹。殿外檐际悬立盘龙斗边鎏银额,上书“金殿”二字。殿体各部件全系铜铸,并鎏金、榫卯拼装,合缝精密, 没有铸凿的痕迹,虽然经历了500多年的严寒酷暑、风雨雷电的回顾,至今仍辉煌锃亮。这些让我们仔细地观赏和抚触,确实是极好的机会。得益于文管所同志的热情接待 ,我向他们请教,也得到了巨大的知识,大长见识。真有“登山五天,胜读十年书”之感。

十一、尽览金顶奇观

金顶奇观,一般传有:

《天柱晓晴》:黎明时分,峰巅为阳光照得金光灿烂。

《雷火炼殿》: 前已讲过,这里讲一个传说,在金殿战胜,惊心动魄的,雷电火球滚动,相传天帝恐敬香的信士染脏了金顶;又说怕有心术不正的人偷走金殿的宝贝,便 说雷公雨师来洗金殿,保持清洁,把殿内宝贝炼得更加坚固,还有警告图谋不轨者。

“祖师出汗”:金殿内供奉真武大帝的尊称祖师。 殿下雨前,殿内潮气大,在神位聚合晶莹的水珠。

“海马翼吐雾”:在金殿脊有海马铸像,因系中空,受太阳照亮,如北极光 遇雨时下降,海马口内呼吸热气,遇冷空气而雾化,有时风从海马口旁吹过,会发出响声,喻之为海马长啸。海马即天马,所谓“天马行空”即是。

“月敲山门”:从金顶这门向远处看悬在空中的月亮,夜深人静,似月亮来叩门。清香的凉风,沁人心脾,顿解脱一切人间烦恼。< /p>

“武当日出”:向东方观看,霞光万道,在彩霞中慢慢跃出弯钩状,呈跳跃状又急速变化为半圆,到大圆盆,由火红色到 金红色,冉冉升起,耀眼夺目,华光四射,大地顿时充满生机。

以上这几个胜景除“雷火炼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亲见外,其他都 是1979年在武当山上一睹为快的。还有著名的“金殿倒影”、“浅海奔潮”(指云海)等没能观到,不过在事后登临武当山时,前置有幸观到

十二、后记

登顶调查的助手王青华是湖北人,很快就与调查组内的人熟悉了。在我做了调查的第一次发言 随后,王青华听很多人反映说郝工是少言寡语,千思万想,引而不发,一鸣惊人。同行的另一位专家则见事风生,滔滔不绝,海阔天空,不绝于耳。听了之后,我 王青华说:人的个性和专业不一样,我们搞地质学必须是在现场作调查研究之后方能有发言权。是我们地质工作的一个基准。

论文中所列 岩石抵抗率,系由五大队物探分队何广跃测试提供。

论文主要成果,已载入新版《武当山志》(199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大寫的12345678910怎麽寫類?
  • 下一篇:漢邦高科顯示器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