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讀施展老師的《溢出》對於制造業的延展思考:印度轉移的痛點

讀施展老師的《溢出》對於制造業的延展思考:印度轉移的痛點

談到中國制造業的溢出,除了越南,印度絕對是永遠繞不開的最重要話題。印度什麽時候可以承接第四次產業轉移的接力棒。 為什麽印度的呼聲會這麽高?

當然大家第壹時間壹定會想到的就是印度的人口紅利。印度目前據官方統計有14億人口,從2020年到2030年,印度政府報道中顯示還將會增加約9000萬的適齡工作人員,如果再加上適齡工作的女性的話,這個增加的數字可以接近於1.5億,這個新增加的勞動力都是現在越南的2倍多。而且印度目前的人工成本不到200美元,約為中國的三分之壹,越南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地緣政治的因素,美日澳都極力地支持印度的制造業崛起以抵消中國的制造業優勢。

看到這裏,想象壹下,印度的制造業想不崛起都難啊,可是幻想總是很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在2008年-2018年的十年間,從中國溢出的制造業產值約為1400億美元,可是印度僅僅承接了其中的非常小的比例,遠遠落後於越南和孟加拉等。按理說,資本家都是趨利的,為什麽有這麽好的人口紅利,都沒有人過來投資制造業呢?我僅拿鞋業的轉移做舉例,在過去十五年間有很多的臺資鞋廠前赴後繼地去印度考察,但也僅僅有兩家鞋廠在南印開了分廠,我們工廠就是其中的壹家。可以想象得到,商人們對於印度的制造業環境還是在持幣觀望的。 那到底又是那些因素讓他們不願意去印度投資呢?

-- 基礎設施太差,電力不穩定,交通條件不好。

-- 宗教因素和種姓制度,民眾不如中越民眾的入世心態和經濟願望那般強烈。很多人都會甘願拿200美金的收入做十年同壹份工,這是我親眼所見的。

-- 飲食和生活習慣,我們過去的中國幹部有些已經好幾年了,依然無法適應印度的餐食,當然這個可以克服,我們自己請了中國廚師。可是在印度就很難像在越南壹樣形成產業鏈的積聚,更不可能會形成願意留在本地長期工作生活的“印度姑爺”群體。( 部分內容可以參見昨日更新日記的“越南姑爺”群體。)

-- 政府的辦事效率太低,勞動法很多保障勞工的條例也不合理;可是這些都必須需要投資者長期深耕在當地,才會慢慢理順這些關系。

-- 最關鍵的其實是政策導向。印度政府限於各方政治勢力的博弈,並沒有想要大力發展制造業的魄力和意願。再來印度雖然是壹個名義上的獨立政府,但是每個州又有獨立的政策,這相較於中國的執行力度差距太大。

我們再來舉例看看印度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業的情況,

-- 中國的棉花畝產量是117公斤,而印度是34公斤,這還是改良過後的,以前平均僅在約20公斤左右。中國已經逐步使用無人機進行棉花采摘,而印度只能全部依靠人工。其實印度的其他很多農業種植都是差不多,完全靠人工,靠天吃飯,缺乏水利設施,沒有精耕細作。

-- 中國已經實現了從棉紗,織布,漂染,制衣全流程的工業化,智能化,機械化的產業鏈。而印度卻依然實行的是全產業鏈的人工化,任何壹樣機械化的產業改革都可能導致數百萬的農民失業或是自殺。印度依然到中國去買淘汰的80-90年代的紡織機器,但就是這樣,依然會對整個紡織業鏈的棉農,紡織工人形成巨大沖擊,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生活的來源。

政府擔心國外的制造業湧進印度會造成大批的農民和國內低端制造業的倒閉和失業,這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鑒於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就沒必要去強勢地進行這種傷筋動骨的改革。甚至有很多農民是在用非暴力合作的方式抵抗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他們認為西方文明和現代化是魔鬼。我呆在印度的這幾年,依然看到像建築/除草/采摘,很多行業都是完全手工的,這只能在30幾年以前的中國才會看到。

中國是積極地把自己嵌入到世界的貿易體系中間,可印度不敢,從獨立到現在,他們都深深地害怕這種沖擊,所以在印度看到壹些部分的行業是可以的,但是這些需要大量密集型勞動力的制造業卻並沒有在印度真正地發展壯大起來;如下圖,印度有占全世界的勞動力適齡人口,制造業占比卻只有3.5%,這就是制造業的現實差距,再換句話說就是: 印度有大量的人口,卻沒有挖掘出人口紅利。

印度的壹些智庫和精英階層當然也認識到這些差距,可是誰能夠改變這壹殘酷現實。印度內向型貿易保護政策如果沒辦法改變,是不可能取代中國全球制造業大國和供應鏈地位的。路還很長,也有很多的中國商人已經在向非洲開始轉移來替代印度的人口紅利,國家也是在引導資產往這個方向發展。大家都知道這是制造業的未來黃金之國,可是橫亙在這路上的沼澤到底有多寬,要花多久時間穿越,還要如何跨越,依然是迷霧重重。

-- 部分數據和信息參考自 得到課程-徐棄郁老師的全球智庫報告 。

  • 上一篇:安全生產月活動優秀征文
  • 下一篇:關於端午的手抄報內容關於端午的手抄報內容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