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簡答:什麽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簡答:什麽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含義: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采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節約理念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措施,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和激勵全社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廢棄物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目標是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系統進入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通量強度,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物質解耦或減量化。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它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核心目標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汙染產生量、實現汙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它是壹個復合體,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這個復合體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汙染或低汙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汙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各有側重,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密不可分[5]。這壹概念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含義:壹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二者完整地涵蓋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物質量、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資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減少了,環境汙染自然就減輕了。

措施:

(壹)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惡性汙染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其發展路徑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它通過生態規劃和設計,資源循環利用,使不同企業間形成***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生組合,實現廢物綜合利用,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和諧型經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三低壹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的資源模式。它是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另外,發展循環經濟除了可以做到資源、環境、經濟“***贏”外,還能解決就業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瓶頸、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應抓好四個環節:壹是資源消耗環節;二是廢棄物產生環節;三是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四是消費環節。

1. 大力抓好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做到“物盡所用,地盡其力”。能源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資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壹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切實把節約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將節能降耗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定期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情況。建立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推動生產、建築、交通等方面的節約能源資源工作,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節約能源資源,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2. 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要著力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主要有三個途徑:壹是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工藝和設備,將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能源、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產品的資源消耗並生產出新的副產品,實現廢棄物的減量排放或零排放;二是對產品消費之後的廢舊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45%、銅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紙制品的35%來自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三是對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通過回收處理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轉化為對生產和生活有用的資源,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網絡化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相對集中的分揀體系以及鼓勵生產企業利用廢舊物資的經濟機制,促進廢舊物資的利用。

3. 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對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要更加重視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等技術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盡快使優良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推進資源潛力巨大,技術基本成熟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以規模化建設帶動產業化發展。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營造市場需求、消除市場障礙、財政稅收扶持、推動技術進步、培育產業體系、加強法制建設等,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提高優質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4. 倡導節約型消費方式。目前我國浪費現象極為普遍。水、電消耗其浪費程度觸目驚心,個人消費中貪大求洋,高檔消費品“功能浪費”現象嚴重,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失誤而造成消費領域的浪費以及公職人員的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就是要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要鼓勵購買低油耗、低排量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節水產品和再生利用產品。禁止過度包裝,盡可能不使用壹次性產品。要提高全民族的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這是也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

(二)加快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建設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建立強有力的法律規章制度和管理體制機制。

壹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節能環保的管理體制機制。

1. 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環保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友好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

2. 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註重運用價格、財稅、金融手段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外貿政策,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用經濟手段調節生產和消費行為,管理環境。要優化稅收體系,通過調整不同行業的稅負和優化稅種,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研究能夠賦予環境以資源價格的政策,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公***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確保國家對公益性環境保護事業的穩定投入;積極推進汙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重要生態功能地區的保護,促進全國經濟布局的優化。

3. 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壹切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行為。要建立有公眾參與的環境評價制度和節約資源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統計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促進各行各業改進工作,堵塞浪費資源和環境汙染的漏洞。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準入、資源環境淘汰和資源開采、排汙許可證三項制度。

二是建立科學完備的節能環保法律保障制度。

加快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築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建立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要加快國家標準制度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標準、行業標準和產品標準,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對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的開發準入條件;對高消耗、高汙染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工業耗能設備、機動車、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的設計規範,提高建築的節能標準。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準。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重點耗能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新建建築的準入制度,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三)開發和推廣節能環保的先進科學技術

節能是與開發既有石化燃料和新能源並舉以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途徑。節能靠節能技術來實現,節能技術是指壹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夠產生更大效應的技術,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與能源總體內含的能量之比。樹立節約須走技術創新之路的理念。加強技術創新是實現能源、資源節約的必由之路[25 ~27]。應把能源、資源、環境、生物技術等放在優先發展位置。首先要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技術。我國目前煤炭使用量在能源使用總量中約占70%,提高煤炭綜合利用率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要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技術。廢棄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把放錯位置的資源重新利用好,使其走上資源循環利用之路。三是要發展太陽能、水力、地熱能以及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

要實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體系,以企業為基礎,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範圍之內。

(四)強化全民節約環保意識

社會公眾的節約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必須樹立全民節約環保的理念[27]。正如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只有全民參與節約、人人做到環保,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善待地球、保護生態資源的理念,樹立需求無限而資源有限的憂患理念,樹立全社會崇儉抑奢的理念,深刻認識到節約與環保不僅是壹種行為方式,更是壹種素質、壹種責任、壹種公德。大力強化資源環境危機意識,提高全民的日常節約環保意識[28]。廣大公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體。每個公民都應具有勤儉節約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習慣,倡導節約環保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使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等節約環保具體行為,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引導公眾從社會主義新文明的角度認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環境文化,培養公眾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形成壹種主流的社會輿論。廣泛開展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和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水平高的標誌,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 上一篇:電熱偶和紅外線測溫儀哪個最準
  • 下一篇:高壹地理課件人教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