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道德經精講第五十六章

道德經精講第五十六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命名為“玄德”,熊春錦《<老子德道經>校註》命名本章為“玄同”。本章老子指出要達到與大道“玄同”的境界,就要塞兌閉門,挫銳解分,和光同塵,超越世俗親疏利害貴賤的差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郭店本作“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這兩句有多種解釋:第壹,知道的人不說話,愛說話的人不知道。第二,“知者”疑作“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話的,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往往沒有什麽大智慧。第三,言,指聲教政令。懂得“道”的統治者不會強制施行聲教政令,壹切自然無為。強制施行聲教政令的統治者卻不懂得“道”。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玄同,陳鼓應說:“玄妙齊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王純甫說:“玄同者,與物大同而又無跡可見也。”(引《自老子憶》)堵塞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挫去他們的銳氣,解除他們的紛擾,平和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真正得道之人,不會因為自我得失而分別親疏、利害、貴賤的差別,認為這壹切差別都合乎大道自然,所以為天下人所尊貴。這幾句指“玄同”的境界超出了世俗親疏利害貴賤的差別。林希逸說:“言其超出於親疏利害貴賤之外也。”釋德清註:“以其聖人跡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延伸

如何理解“玄同”?有解為與天同道。《說文解字》曰:“玄,幽遠也。”《周易·坤》爻辭曰:“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文言傳》解釋《坤》卦“上六”爻曰:“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古人認為“玄黃"是天與地的雜糅,天為玄,地為黃。可見“玄”是“天”的象征符號,體現“天”所蘊含的精神。《河上公註》: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人如果能夠與天同道就是玄同。

另外有解為:“與道冥同”,蘇轍說:“默然不言,而與道同。”範應元說:“與道冥合”。“玄同”即是“道同”,“同”即“通”,萬物之變莫不通於大道,歸於大道。其實與天玄同、與道玄同我覺得意思差不多,比較而言,與道玄同更合乎《道德經》老子本義。

當代學者如何解釋“玄同”?張岱年說:“玄的觀念,亦即道的觀念之變相”(《中國哲學大綱》)。玄就是道,換了種說法。陳鼓應教授認為,“玄妙齊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壹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褊狹的人倫關系之局限,以開闊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待壹切人物。"

孫以鍇教授概括為:“玄同論,它包括了三個方面的超越和尋求三個方面的和諧(1)超越現實的社會政治制度尋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2)超越世俗的價值觀,尋求人自身的和諧。(3)超越世俗的有為,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超越與和諧--老子玄同論解讀》)總之,“玄同”是達到大道的境界,而道是超越壹切萬物的終極存在,所以“玄同”中“玄”是對“同”的修飾與說明,“玄同”之“同”即是到達了“道”之境地的“同”,這體現著壹種與“道”合壹的境界。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也就是超越壹切世俗差別,超越自我局限,達到“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我的精神超越壹切萬有的境界。

總結:老子用赤子做比喻講道德涵養渾厚的人的生命狀態。本章老子繼續講如何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老子認為,首先要成為壹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什麽的。接著告訴人們要經過兩個途徑達到“玄同”:壹是“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 ”;二是超越世俗的親疏、利害、貴賤的差別,這樣就能為天下人所尊貴。

  • 上一篇:做设计用什么笔记本电脑好
  • 下一篇:解除職務通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