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張愛玲《更衣記》讀後感

張愛玲《更衣記》讀後感

妳是什麽年級的? 這篇是比較有深度的: 衣的痕跡——《更衣記》讀後感 張愛玲我是比較陌生的,最初了解她時都是從散見在報刊或雜誌上的文章介紹,經常聽好友提起她和胡蘭成,心中不免有些想了解的願望,前些天正好看到新浪讀書中《色-戒: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前世今生》,略知他們的成長背景。因此對於今天讀《更衣記》有進壹步的理解和體會。 張愛玲的曾祖張佩綸與李鴻章千金李菊耦聯姻,顯赫的家世隨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也處在不斷的沒落中,可到了她父母壹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張愛玲幼年,她依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母親是受新思想影響比較現代和舒朗,而父親則是封建遺少則顯得古板沈郁,註定他們的婚姻的失敗。張愛玲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可避免地帶著那個時代的烙印。  家庭的不幸帶給她的是生活的獨立,她崇拜母親和姑姑,母親和姑姑在她眼中是唯美的代名詞。而古文學的深厚功底必然使她的觀念裏帶有唯美的意境,同時她壹直堅持她的愛好,喜歡繪畫,繪畫自然也是壹項唯美的功課。這些素養結合在她身上,使她對服裝必然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她把服裝和女性的命運結合到壹起。從滿清王朝開始的服裝,那時流行的是極度寬大的杉褲,有壹種四平八穩的沈著氣象,“大襖、中襖、小襖”外加雲肩背心,這樣的穿著,她認為女人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個衣架子。在1920年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醉心於男女平等之說,因此反映在服裝上就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到了近年(1940左右)的變化,衣袖的廢除,所有點綴品剔去,剩下的只有壹件緊身背心,露出頸項、兩臂與小腿。人的主體這個重要性才慢慢得到體現。

張愛玲大都時間生活在上海,1939考進香港大學,因此對東西文化有更深刻的解。“諸大商港的時新款式迅速地傳入內地。衣褲漸漸縮小,“闌幹”與闊滾條過了時,單剩下壹條極窄的。”“我們的時裝不是壹種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業,不比在巴黎,幾個規模宏大的時裝公司如Lelong’sSchiaparelli’s,壟斷壹切,影響及整個白種人的世界。我們的裁縫卻是沒主張的。公眾的幻想往往不謀而合,產生壹種不可思議的洪流。裁縫只有追隨的份兒。因為這緣故,中國的時裝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當時歐美流行著的雙排鈕扣的軍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國人淒厲的心情壹拍即合”. 這個時期也是壹個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時期,中國的服裝吸收了外國服裝文化的某些元素。其實也就是外來文化對中國的滲透。  服裝色彩、行走時的狀態在以前都有嚴格的要求,這些束縛婦女行為的規則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被解除。服裝的發展變化從某壹方面折射出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 這篇是初中生的筆鋒: 張愛玲《更衣記》讀後感

《更衣記》,讀了壹遍又壹遍,總是讀不夠。我被張愛玲那華美的語言,睿智的思想,詭異的風格深深折服。合上書,那些精美的句段,就像壹泓清泉,汩汩流淌出來。

她說,回憶若是有香味的話,那必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這句話,我反反復復地念。雖然還沒有經歷人生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可是我卻從這句話中領略到的那種歷經悲歡離合而最終又趨於平淡的人生況味。這大概是愛玲自己的念叨了。她從小被目為天才,第壹次看《紅樓夢》就能讀出續作的乏味;她二十多歲就寫出了《沈香屑》 《十八春》《茉莉香片》等至今廣受喜愛的名篇。她是感情繁華的人,她轟轟烈烈地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可到老時卻壹改往日風格,清淡寡欲。我能想到她,靜靜地品味著自己穩妥又悵惘的回憶。

這篇散文給我的感觸太深了,掩卷後,久久難以平靜。。。。。。

兩篇挑壹篇吧

  • 上一篇:申請報告書
  • 下一篇:《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是谁?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