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馬克吐溫的致坐在黑暗中的人

馬克吐溫的致坐在黑暗中的人

有。但是叫《給坐在黑暗中的人》

具體妳在耐心看壹下下面這段話:歐美文學 中編

第二章 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第十七節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是美國傑出的小說家,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壹。他站在民主主義立場上,用幽默、詼諧和滑稽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19世紀末美國五光十色的社會圖景與風土人情。他的後期作品對美國社會的虛偽,種族歧視與對外侵略擴張,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

他是美國文學史上頭壹個用純粹的美國口語進行寫作的作家,開創了壹代文風,福克納稱他為“美國文學之父”。

壹、生平和創作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1835年11月生於密蘇裏州的佛羅裏達。他的父親約翰·克列門斯是壹個地方法官,收入微薄,家庭負擔繁重。馬克·吐溫在上學時就得幹許多雜活,來減輕家庭負擔。他12歲時,父親去世,他不得不棄學,並開始外出獨立謀生。1853年至1861年間,他先後當過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和輪船駕駛員。豐富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生活,對他以後的創作影響很大,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都以他童年的生活經歷和密西西比河的風土人情為題材與背景,他的筆名“馬克·吐溫”就是來自他在密西西比河做水手時的行話,意思是“水深兩*9”,即水深12英尺,船可以安全通過。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密西西比河航運蕭條,馬克·吐溫隨著當時的淘金熱來到美國的西部,想找礦,未成。發財夢破滅後,他去報館工作,後來到弗吉尼亞城,先後在《事業報》和舊金山的《晨報》當記者,開始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寫些通訊報道和幽默小品,並逐漸登上了文壇。

縱觀馬克·吐溫近50年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壹)早期創作(1867—1870)。馬克·吐溫開始創作的時候,美國文壇上正流行著“幽默文學”。壹般說來,這種淵源於西部口頭文學的幽默文學,旨在逗樂,豐富下層人民的文化生活。馬克·吐溫的作品與這種幽默文學有所不同,他富於聯想,有時把幽默與諷刺結合在壹起。用作家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能壹味逗樂,要有更高的理想,”“我總是教訓人”。馬克·吐溫根據民間傳說寫成的《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1865),是他的成名作。這些作品反映了西部開發中熱氣騰騰的歡快生活。

從60年代末開始,馬克·吐溫就在通訊報道、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中加強了揭露和諷刺的成份。他諷刺宗教教育對青少年的毒害,如《壞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1870);揭露新聞界勾心鬥角和淺薄無知,如《田納西的新聞界》(1869)和《我怎麽編輯農業報》(1870)。《競選州長》(1870)是壹篇諷刺小品,它揭露資產階級政客收買報刊,把它們當作造謠中傷、訛詐恫嚇的工具,把不同黨派的候選人誣蔑為“臭名昭著的偽證犯、蒙大那小偷、盜屍犯、酗酒狂、骯臟的賄賂犯和惡心的訛詐犯”。作者抓住美國報紙不顧事實、專事造謠這壹特征,加以極度的誇張。因此這篇作品篇幅雖短,卻寫得潑辣、俏皮,諷刺十分有力。這是對資產階級民主選舉的壹幅絕妙的政治漫畫。在這些作品中,馬克·吐溫常常裝成無知、天真的主人公,以達到預期的喜劇效果。

反對種族歧視、揭露美國假民主的主題是馬克·吐溫這壹時期作品的又壹重要方面。《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揭露“人人平等”的美國對華工的迫害,作品由壹個天真老實的華工艾頌喜的幾封信組成。艾頌喜聽信了美國是“天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不問國籍、信仰和膚色,都壹視同仁”的謊言,遠涉重洋,不遠萬裏,來到美國尋找幸福。但是壹上岸就遭警察腳踢棍打,“行李被沒收”,他壹文不名,外出找工作又被警察抓走,沒錢賄賂,只好進監獄。艾頌喜這時才明白“美國天堂”究竟有什麽樣的“自由”!馬克·吐溫在加利福尼亞曾目睹“華工被歧視和虐待”的許多實際情形,對中國人深為同情,並多次談到“中國人安分守己,勤勞”,“心地善良”,這個短篇集中表現了反對迫害中國人的主題。

1869年,馬克·吐溫發表《傻子出國記》,這是作者遊歷歐洲各國的通訊報道,作者扮演無知的美國人,嘲笑歐洲的封建殘余和宗教愚昧。他在這本作品中寫道:“壹個人只要有了錢,他就大受尊重,可以當議員、當州長、當將軍、當參議員,甭管他是多蠢的壹頭驢。”從馬克·吐溫的早期創作可以看出,這位表面上輕松嬉笑、想象力豐富的幽默作家,其實是壹位嚴肅的社會批評家。他的幽默所包含的滑稽詼諧以及他常運用的極度誇張的手法,是壹種揭露現實的手段,同時又富於生活氣息,深受讀者喜愛。他之所以常常以天真單純的老實人作為作品的主人公,是為了便於揭示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不過,馬克·吐溫在嘲笑歐洲封建殘余現象時,流露出美國民主的優越感;在揭露美國社會不平等、不民主現象時仍滿懷信心,反映在他的幽默特色上,便是輕淡的嘲諷,在極度誇張、詼諧的形象中伴奏著樂觀的基調。

(二)中期創作:70年代到90年代是馬克·吐溫的創作中期,也是他創作的鼎盛時期,他這壹時期的作品多為長篇小說。

馬克·吐溫的第壹部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是與查爾斯·達德萊·華納合寫的。南北戰爭後的美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但表面上出現的繁榮掩蓋不了內部的腐敗。《鍍金時代》就是針對這壹現象的諷刺和批評。在馬克·吐溫執筆的章節中,他主要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賽勒斯和狄爾沃綏。賽勒斯是個幻想發財的小市民,盡管在他家裏的餐桌上只有“冷水和壹盆生蘿蔔”,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發財的幻想,從制造眼藥水到在荒野上建造大城市,無不津津樂道。在他看來,“整個空氣裏都是錢”。馬克·吐溫把他窮困的處境和可笑的幻想進行對照,創造了壹個幻想依靠投機取巧發財的美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參議員狄爾沃綏是美國官僚的代表,他是壹個壹面高唱善行美德,壹面貪汙受賄的腐敗政客典型。馬克·吐溫的揭露表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70年代並非“黃金時代”,而是“鍍金時代”。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這個名稱來概括這段歷史時期。

1876年,馬克·吐溫發表了著名的兒童驚險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是馬克·吐溫的重要長篇小說之壹,也是他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姊妹篇。小說描寫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壹個小鎮,主人公湯姆是壹個調皮搗蛋的兒童,他厭惡枯燥刻板的生活環境,追求傳奇的冒險生活。他生性活潑、善於說謊,會搞無窮無盡的惡作劇,卻又不乏正直、勇敢、善良的品性。小說通過小湯姆與庸俗保守的小市民氣的格格不入和對枯燥無味的死讀書教育方式的厭惡、通過對虛偽的宗教儀式和催眠壹樣的牧師布道的譏諷,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美國的教育方式與道德生活的批判與否定。此外,作者對兒童心理作了生動、有趣的描寫,這是馬克·吐溫創作特點的壹個新發展。但小說以湯姆和哈克發現強盜藏匿的大量金元結束,似乎迎合了想發橫財的小市民口味,落入俗套。

1883年發表的《密西西比河上》是馬克·吐溫重訪密西西比河的隨筆。作者用出色的抒情筆調描繪了大河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美好時光的追懷和對大自然的向往。1884年發表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又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繼《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又壹部兒童驚險小說,這是馬克·吐溫最優秀的作品。此外,這段時期的重要小說還有《傻瓜威爾遜》(1893),小說用“調包”手法揭露了“白人優越論”,堅持種族平等的理想。

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上,揭露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教會罪惡,這是馬克·吐溫長篇小說的另壹主題。《王子與貧兒》(1881)和《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1889),都集中批判和諷刺了英國的君主制度和教會。《王子與貧兒》通過戲劇性的情節,使王子與貧兒互換身份,讓王子經受君主專制統治下人民生活的種種苦難,貧兒當上國王,能夠同情下層人民。作品揭露英國封建制度對勞動群眾的殘酷鎮壓。《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幻想壹個鐵匠出身的19世紀美國人漢克·摩根倒退到6世紀的英國去生活。小說中,貴族、騎士和教會頭面人物,被描繪成愚昧無知、殘忍貪婪的角色。漢克·摩根想通過工業革命建立民主制度,但不成功。他策劃武裝革命,因沒有群眾支持而失敗。作者以荒誕的手法抨擊君主專制,有人認為這部小說是美國當代“黑色幽默”小說的先驅。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1900)是這壹時期優秀的中篇小說。金錢對社會造成的汙濁與罪惡,是馬克·吐溫作品中經常批判與嘲弄的壹大主題,著名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和《三萬元遺產》也是圍繞這壹主題來寫的。《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更進壹步揭露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在金錢面前的醜態。赫德萊堡是作者虛構的市鎮,居民自詡為“最誠實、最清高的市鎮”。但是有壹天,壹個陌生人送來壹袋金幣,說是送給鎮上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卻不指明恩人的姓名就走了。鎮上壹向被“公認誠實”的居民,尤其是十幾位“廉潔”的上層社會人士爭著要當“恩人”,於是演出了種種醜劇。作者緊緊扣住他們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內心矛盾,揭露和諷刺了當時美國道德的虛偽性。小說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富有戲劇性。

這個時期是馬克·吐溫創作的黃金時代,也是他在繼續觀察社會的基礎上加深對美國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的時期,尖銳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是這壹時期作品的主要特點。馬克·吐溫作品的基調,隨著思想的深化,已由輕松的幽默轉向辛辣的諷刺。詼諧、滑稽的成份減少了,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馬克·吐溫臉色冷峻,看不到以前那種揶揄、滑稽的笑容。在表現方法上,作者的想象較以前更為自由活潑,常常大膽地轉換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和環境,並運用這種手法把歷史與現實,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環境加以對照,使作品的主題開掘得更為深刻。如《王子與貧兒》、《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和《傻瓜威爾遜》等。在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作者的技巧更為成熟,如《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作者總是從表現主題的需要出發,緊緊扣住特定的環境,用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對資產階級的虛偽心理,進行了無情的剖析和鞭撻。

(三)晚期創作。19世紀末,美國社會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對外侵略擴張的階段,馬克·吐溫的創作也轉入了第三階段。揭露和抨擊侵略擴張政策是馬克·吐溫這壹時期作品的最重要的內容。在創作形式上,馬克·吐溫也開辟了壹個新的園地,即從創作小說轉到創作大量的遊記、雜文和政論上來。

馬克·吐溫對美國侵略行徑的了解是在1895—1896年間。由於商務上的失敗,馬克·吐溫負債累累,他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去演講,以償還債務。1897年發表的《赤道環遊記》就是他在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印度等英屬殖民地的見聞和報道。他譴責英國的殖民政策,抨擊“做盡了各種壞事”的英國總督羅德斯。他挖苦說:“我是敬佩他的;等他末日到來時,我壹定要買壹截他的絞索留做紀念。”他的矛頭所指,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他說:“全世界各國的領土——當然包括美國在內——都是從別人的晾衣繩上盜竊來的衣服”,而“各基督教國家的政府現在正討論互相掠奪晾在繩上的衣服的計劃”。對於拿起武器反抗的殖民地人民,如澳大利亞的塔斯尼亞人、新西蘭的毛利族人,作者給予高度評價。但他對印度士兵的反英起義,采取了否定態度。

1900年,馬克·吐溫回國,聲明“我是壹個反帝國主義者,我反對兀鷹把爪子伸到任何國家”。他堅決支持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早在1866年,他曾撰文反對列強在中國開辟租界。1900年8月12日,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前壹天,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的同情是在中國人民壹邊,歐洲掌權的盜賊長期以來野蠻地欺淩中國,我希望中國人把所有的外國人都驅逐出境,永遠不許他們再回來。”他預言總有壹天“中國將獲得自由,拯救自己”。同年11月,他在壹次演講中說:“義和團是愛國的,熱愛自己的祖國……我祝願他們勝利。”他在《使用私刑的合眾國》中說:“中國人是優秀的民族,誠實可敬,勤勞可靠”,而在“中國的美國傳教士”不如回國來規勸那些“對黑人使用私刑的基督徒”。

馬克·吐溫自1900年後,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發表了《給坐在黑暗中的人》、《為芬斯頓將軍辯護》、《戰爭祈禱》等政論。坐在黑暗中的人指殖民地人民,文章從壹個美國傳教士在義和團運動後到中國內地去勒索“賠償費”談起,揭露海外傳教活動是侵略政策的工具。主題是揭露“基督教文明”,這種“文明”包括“愛、正義、自由、平等、教育”等“外面壹層包裝,花哨、好看、迷人,擺出我們留給本國人享受的文明的特別花樣,而藏在裏面的,才是那位坐在黑暗中的主顧用鮮血、眼淚、土地與自由換來的那個實質性的東西。”1907年以後,?馬克·?吐溫完成了《自傳》,回憶了他壹生的經歷,包括童年及早期的勞動生活、創作活動和對當時壹些人和事的看法,寫得親切自然,但時有虛構、不實的成分。

1910年,馬克·吐溫病逝於康涅狄格州。6年後,出版了遺著《神秘的陌生人》(經馬克·吐溫遺作委員會校訂,這個版本刪改過多。1969年出版的《第四十四號,神秘的陌生人》是原作。)還出版了《什麽是人》。前者假托16世紀的奧地利人,壹個自稱為天使的撒旦來到人間,對人間的醜惡備加嘲弄。他對人們說:“生命本身就是壹個幻夢。”他詛咒“人連畜生都不如”,對人類前途不抱希望,然後悄然離去。作者借撒旦之口,嘲弄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醜惡現象,在嘻笑怒罵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絕望,把美國的種種醜惡現象當作整個人類不能自拔的罪惡淵藪,進而對整個人類文明和前途表示了悲觀情緒。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馬克·?吐溫是壹個“講笑話的好手”,現在“分明證實了他是很深的厭世思想的懷抱者了”。馬克·吐溫的短篇在他生前已經介紹到我國。後來,魯迅還為他的《夏娃日記》中譯本作過序。

  • 上一篇:視頻服務器的選購須知
  • 下一篇:怎樣進入2015河北省年中小學幼兒園遠程教育全員培訓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