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公共關系學論文 4000字以上

公共關系學論文 4000字以上

現代公***關系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目錄

壹 “仁愛”思想與現代公***關系學的“公眾意識”

二 “人和”觀念與現代公關的“內求團結,外謀發展”的思想

三 “實事求是”與現代公***關系學“以事實為基礎”的思想

四 “信”與現代公關學的“以信譽塑造形象”的思想

五 重視信息獲取與現代公關的信息觀念

六 古代謀略與現代公關策劃

摘要:現代公***關系學發祥於西方,作為西方現代新潮理論,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傳入我國,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發展,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壹度興起“公關熱”。 公關進入中國大陸之初,曾被扭曲誤解為庸俗的應酬,“勸酒學”誤認為公關不外是憑的是臉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實公***關系學是壹門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的而產生的壹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中國的傳統文化為現代公***關系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關系學中的人文主義恰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合拍的。正因如此,這兩種個性極強的文化逐漸地從沖突走向融合。

關鍵詞:公***關系、傳統文化、融合

現代公***關系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表現在二者在重公眾、重和諧團結、重事實、重信譽、重信息、重謀略等方面表現出的相似性。

(壹)“仁愛”思想與現代公***關系學的“公眾意識”

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為最高道德原則,而“仁”的主要內容是“愛人”。“仁愛”學說要求人們做到由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而,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提出了“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主張,提出愛民、養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張。儒家思想的另壹代表孟子提出“民為貴,君為輕”,強調百姓是根本,他認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把“仁”與“不仁”視為“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根本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仁愛”思想在現代公***關系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現代公***關系學特別強調“公眾意識”,而“公眾意識”是指時時為公眾著想、處處為公眾服務、壹切立足於滿足公眾需求的思想、意識和原則。現代公***關系教育的先驅、美國著名學者愛德華.伯納斯在1923年提出:公關工作是為了“贏得公眾的贊同”、“公***關系應首先服務於公眾利益”。所以,樹立公眾意識是公關事業成功的思想基礎,離開了公眾,公***關系成了無源之水。

美國壹位公關專家指出:“無論大小企業都必須永遠按照下述信念來計劃自己的方向,這個信念就是:企業要為消費者所有,為消費者所治,為消費者所享”。西方商人中流傳的壹條經商法則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在我國商業活動中盛行的“顧客就是上帝”、“愛心服務”等都是儒家思想在經商活動中的繼承。而且,儒家“仁愛”學說為現代公***關系中的政府公關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營養,要求領導幹部要愛護老百姓,中國***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宗旨,突出體現了這壹思想。

(二)“人和”觀念與現代公關的“內求團結,外謀發展”的思想

“人和”觀念是指珍視團結、註重社交、重視協調關系的思想和意識。

儒家立足於人類***同生存和文明進化的立場,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孔子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並提出“泛愛”思想。孟子也主張“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受這種“以和為貴”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友好的美德。古代商人在處理同消費者的關系時,壹貫尋求“和氣生財”、“賓至如歸”的和睦氣氛。歷史上,漢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公主使藩等,都是統治者“平章百姓,協和萬幫”,謀求人和環境和諧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和”思想與產生於現代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公關思想不謀而合。

現代公***關系學是壹門協調關系、廣結良緣的藝術學科。現代公關壹個很重要的職能是協調組織與各種公眾之間的關系,爭取公眾對組織的諒解和支持,使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處於壹種和諧的狀態,為組織創造壹個“人和”的環境。總之,現代公關以追求和諧為最終目標。 “和諧”不僅作為外來文化的公***關系在異國他鄉的文化背景下順利生長、健康發展的切入點、支撐點,更為重要的是“和諧”應當成為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關系體系的基石。

(三)“實事求是”與現代公***關系學“以事實為基礎”的思想

“實事求是”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壹個重要方面。班固的《漢書》為漢景帝之子劉德作傳,稱道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經學家顏師古把“實事求是”訓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宋元明時期,產生了壹種完全否定直覺主義的思維方式,即“實事求是”。“崇實致用”是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征,它力戒“束書不觀,遊談無根”之弊。清初顧炎武以經世致用之“實學”,反對言行言性的空談。戴震主張“實事求是,不偏主壹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反對“出於空談以定其論,據於孤證以信其通”。我國古代這些傳統思想,盡管提法、立意不盡相同,但他們的確代表了那種為學治事註重從實際出發,詳細地占有材料的優良文化傳統,這與現代公***關系學中“以事實為基礎”的思想有相通之處。現代公關是社會組織面向自己的公眾而開展的傳播與溝通活動,組織與公眾之間是壹種互惠互利、相互為用的關系。所以,公關工作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的原則,離開了事實,公***關系就失去了價值。

(四)“信”與現代公關學的“以信譽塑造形象”的思想

“信”是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壹個重要部分,“信”強調知行、言行合壹。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重信義、守信用在古代成為約束、調節人們言行的規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尊重守諾者為君子,視失信者為小人。“壹諾千金”,“君子壹言,駟馬難追”等成語、格言,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對“信”的追求的生動概括。古代壹些明智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往往采用“取信於民”的方法征服人心,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諸葛亮。傳統文化的這種信義思想與現代公關所提倡的以信譽塑造組織形象,從而加強相互間的信任與合作的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現代公關中,以信譽塑造形象是公關學壹個很重要的思想。因為,良好的形象是組織的無形財富,而良好的信譽又是塑造組織良好形象的壹個重要手段,所以,良好的信譽是組織的立身之本。當今市場競爭說到底就是企業信譽的競爭,企業信譽不僅是企業經濟效益、技術素質的綜合反映,而且是企業作為社會的壹個集體成員,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和具有高尚企業道德的標誌。

創名牌成為目前的時尚,而信譽度就是構成名牌產品的壹個重要指標,現代具有戰略眼光的經營者,並不單純為經濟效益而抓經濟,而是從信譽的建立入手,通過信譽投資獲得經濟效益。

(五)重視信息獲取與現代公關的信息觀念

我國古代開明的統治者,在維持中央集權制的同時,註意了解民意。春秋戰國時,壹些諸候國為了強國生存,壹方面招賢納士,壹方面取智於民,形成“養士”之風。戰國時著名政治家鄒忌,曾勸告齊王重視和聽取民眾意見,齊王順之,終於使齊國強盛起來。而齊桓公深知“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集賢八十人,故能“九合諸侯,壹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

我國古代兵家重視利用間諜索取情報,孫武非常清楚用間諜探知敵情對謀略取勝的重要作用,提出“兵貴先知”,諸葛亮在制訂的十五條規則中,第壹條就是“慮,間諜明也”。

三國時代的人們已經具有強烈的信息渴求和信息傳播的觀念,當時的新聞信息傳播與交流以及社會輿論情勢比較旺盛。當今市場社會,信息作為社會普遍聯系的形式,廣泛滲透於人類生活的全部時空,信息成為壹項寶貴的資源,是組織的無形財富。美國信息專家指出:“利用信息創業,把資料變成美元,是當今世界出現的新現象”。

(六)古代謀略與現代公關策劃

謀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東方式智慧的奇葩。謀略,即計謀策略。傳統文化中,充滿樸素辯證法,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奇計良策豐富多采。如春秋戰國時,士階層作為政治智囊、思想精英,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謀略奔走於各諸侯國。在諸子百家著述中,無壹不滲透著謀略的睿智。尤其是《孫子》這部人類軍事學經典著作,從頭到尾貫穿著精辟深刻的謀略思想,還有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也再現了復雜多變的謀略活動。

時與勢是傳統謀略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時乃時機、戰機,勢乃形勢、趨勢,二者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古人雲:“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古往今來的對抗和競爭中,審時度勢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審時,壹方面要求抓住最有利的時機,增強我之優勢,“善者,見利不失,遇事不疑”。所以,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得天時,並把它當作與“地利”、“人和”同樣重要的致勝因素;另壹方面要有意識地爭取和創造時機,這又是壹個“蓄勢”、“造勢”的過程。蓄勢、造勢就是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在力量對比、心理狀態、道義和將士的勇怯等方面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到壹定時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勢者,因利制權也”。

公***關系策劃是公關人員為實現公關目標而在調查研究、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確定公關活動的主題和戰略,並制定出最優活動方案的過程。它與古代謀略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古代謀略中講究時與勢的思想,對於公關策劃相當重要。

把握好時與勢,巧妙地擇時趁勢,這是保證公關工作成功的壹個主要因素。公關工作是以傳播信息為手段的,因此,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同樣的公關活動在不同的時間裏進行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只有在公眾最需要、最渴望得到的時刻,傳播信息的公關活動才會得到公眾的歡迎與重視,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所以,公關活動效果的好壞與準確地把握時機有直接的關系,這就要求公關人員要準確地預測、尋找和捕捉開展公關活動的最佳時機,甚至可以人為地調動某些因素,創造必要條件,促使這種時機的成熟。只要抓住時機,借機行事,公關活動就可以事半功倍,很快在公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形成組織所期望的聲勢。

造聲勢,可以說是公關活動取得成效的起碼要求,所以,優秀的公關人員應該熟悉什麽時候最適合開展活動,最有利於造成聲勢,並善於使這種聲勢壹波又壹波地向前推進,逐漸形成好的形勢,然後進壹步擴大戰果,把好形勢變成好趨勢,直到在大多數公眾中形成對組織的偏愛,壹種心理定勢,從而為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個性,現代公***關系學在中國的根植不可能不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養分。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關理論體系與操作規範的活動中,引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應該,而且是現實的。

我們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合理篩選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精華,結合我國實際,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繼承、改造、創新和發展,建立壹種既區別於西方公***關系學,又區別於古老倫理關系的,能體現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關系學,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關事業。  

參考文獻:

[1]王樂夫.公***關系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林漢川.公關策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 上一篇:項目合作意向協議書範本簡單
  • 下一篇:三星C3050有JAVA拓展功能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