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真跡與摹本文言文

真跡與摹本文言文

1. 真跡與摹本文言文翻譯

李學士世衡喜歡藏書,有壹個晉國人叫墨跡,他兒子在緒處.長安的石從事曾經從李君借去壹本書,偷偷的臨摹了壹本獻給了潞公,潞公以為是真跡,壹天潞公會宴,拿,出書畫,而李坐在宴會上,壹看到這書畫,吃驚的說:“這書是我家的,怎麽忽然在這?”急著令潞公歸還,檢驗書後,才知道潞公所收的書是臨摹的.李學士才知道是石從事所寫,全都告訴了潞公.然而在坐的客人走進,都說潞公所收是真的,而李所收的是臨摹的.裏於是嘆說:“妳們人多我只有壹人,我還能有什麽話說呢?今天才知道孤身壹人的痛苦望采納.。

2. 翻譯文言文《書畫偽真》

學士李世衡喜愛藏書。

他有壹幅晉代人的墨跡,放在他兒子李緒那裏。長安壹位姓石的從事曾經從李家借去這幅晉人墨跡,四下裏臨摹了壹份,當作真跡獻給潞工。

壹天,潞工請客,拿出這幅書畫。李學士正好在座。

壹見此貼,他驚訝地說:“這幅貼是我家的東西,怎麽會在這裏?”他讓人去取來檢查,才發現潞工收藏的是摹本。李學士知道這幅摹本是從姓石的那裏流傳出來,於是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潞工。

可是其他人卻全都說潞工所收藏的是真跡,而李家收藏的才是摹本。李學士嘆息說:“他們人多我人少。

這樣怎麽可能辯明是非?今天才知道我的勢單力孤啊。”。

3. 李學士世衡喜藏書 古文翻譯

原文

李學士世衡,喜藏書。有壹晉人墨跡,在其子緒處。長安石從事嘗從李君借去,竊摹壹本,以獻文潞公,以為真跡。壹日潞公會客,出書畫,而李在坐,壹見此帖,驚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歸,取驗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為石君所傳,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墻進,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跡,而以李所收為摹本。李乃嘆曰:“彼眾我寡,豈復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鄭端子昱翻譯

李世衡學士,喜歡收藏書籍。有壹副晉代人物的書法字帖,放在他兒子李緒那兒。長安的石從事(從事為官職)曾經從李先生那兒借去,偷著描摹了壹本,並把它獻給了潞國公文彥博,文公誤以為是真跡。有壹天潞國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書畫給大家看,而李學士當時也在場,壹看到這幅字帖,吃驚的說:“這字帖是我家的東西,怎麽會突然到這兒來了呢?”於是急忙讓從人回家,取自己家的來辨驗,才知道潞國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學士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從事傳出來的,便都告訴了潞國公。然而在座的賓客像排成墻似的紛紛進來拜訪,都說道潞國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認為李學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學士不由感慨到:“他們人多勢眾,我自己人少,又怎麽能夠申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勢微啊。”

4. 文言文出處和譯文劉貢父舊與王荊公(王安石)甚款

《石林詩話》 卷上趙清獻公以清德服壹世,平生蓄雷氏琴壹張,鶴與白龜各壹,所向與之俱。

始除帥成都,蜀風素侈,公單馬就道,以琴、鶴、龜自隨,蜀人安其政,治聲藉甚。元豐間,既罷政事守越,復自越再移蜀,時公將老矣。

過泗州渡淮,前已放鶴,至是復以龜投淮中。既入見,先帝問:“卿前以匹馬入蜀,所攜獨琴、鶴,廉者固如是乎?”公頓首謝。

故其詩有雲“馬尋舊路如歸去,龜放長淮不再來”者,自紀其實也。 劉貢父天資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諧諢,雖公卿不避。

與王荊公素厚,荊公後當國,亦屢謔之,雖每為絕倒,然意終不能平也。元豐末,為東京轉運使,貶衡州監酒,雖坐他累,議者或謂嘗以時相姓名為戲惡之也。

元佑初,起知襄州。淳於髡墓在境內,嘗以詩題雲:“微言動相國,大笑絕冠纓。

流轉有余智,滑稽全姓名。師儒空稷下,衡蓋盡南荊。

贅婿不為辱,旅墳知客卿。”又有續謝師厚善謔詩雲:“善謔知君意,何傷衛武公。”

蓋記前事,且以自解雲。 晏元獻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時已為館閣校勘,公特請於朝,以為府簽判,朝廷不得已,使帶館職從公。

外官帶館職,自君玉始。賓主相得,日以賦詩飲酒為樂,佳詩勝日,未嘗輒廢也。

嘗遇中秋陰晦,齋廚夙為備,公適無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寢矣。”君玉亟為詩以入,曰:“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壹吹開。”

公枕上得詩,大喜,即索衣起,徑召客治具,大合樂。至夜分,果月出,遂樂飲達旦。

前輩風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風月亦自如人意也。 歐陽文忠公記梅聖俞《河豚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謂河豚出於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

今浙人食河豚始於上元前,常州江陰最先得。方出時,壹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預以金啖漁人未易致。

二月後,日益多,壹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謂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蟲,故惡之,而江西人始得食。

蓋河豚出於海,初與潮俱上,至春深,其類稍流入於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蘇州學之南,積水彌數頃,旁有壹小山,高下曲折相望,蓋錢氏時廣陵王所做。既積土山,因以其地瀦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別圃也。

慶歷間,蘇子美謫廢,以四十千得之為居。旁水作亭,曰滄浪,歐陽文忠公詩所謂“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者也。

子美既死,其後不能保,遂屢易主,今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廣其故址為大閣,又為堂山上,亭北跨水復有山,名洞山,章氏並得之。

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廣陵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為壹時雄觀。土地蓋為所歸也。

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

如“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裊裊垂”,讀之初不覺有對偶。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但見舒閑容與之態耳。

而字字細考之,若經檃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嘗與葉致遠諸人和頭字韻詩,往返數四,其末篇有雲:“名譽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壺頭。”

以谷口對壺頭,其精切如此。後數日,復取本追改雲:“豈愛京師傳谷口,但知鄉裏勝壺頭。”

至今集中兩本並存。 蔡天啟雲:“荊公每稱老杜「鉤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之句,以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詩,得「青山捫虱坐,黃鳥挾書眠」,自謂不減杜語,以為得意,然不能舉全篇。”余頃嘗以語薛肇明,肇明後被旨編公集,求之,終莫得。

或雲,公但得此壹聯,未嘗成章也。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壹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

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

“波漂菇米沈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此,當與渠同參。

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暢,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而學之者往往遂失於快直,傾囷倒廩,無復余地。

然公詩好處豈專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詩》:“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此自是兩段大議論,而抑揚曲折,發見於七字之中,婉麗雄勝,字字不失相對,雖“昆體”之工者,亦未易比。

言意所會,要當如是,乃為至到。 許昌西湖與子城密相附,緣城而下,可策杖往來,不涉城市。

雲是曲環作鎮時,取土築城,因以其地道潩水瀦之。略廣百余畝,中為橫堤。

初但有其東之半耳,其西廣於東增倍,而水不甚深。宋莒公為守時,因起黃河春夫浚治之,始與西相通,則其詩所謂“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湖極目天”者也。

其後韓持國作大亭水中,取其詩名之曰展江。然水面雖闊,西邊終易堙塞,數十年來,公廚規利者,遂涸以為田,歲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釀酒,而水無幾矣。

余為守時,復以還舊,稍益開浚,渺然?嬗薪ぁ\旃?姼?幸黃?性疲骸趕蟯砼f灘都浸月,遇寒新水便生煙。”尤風流有味,而世不傳。

5. 李邕鑒真跡的原文

蕭誠自矜劄翰,李邕恒自言別書,二人俱在南中,蕭有所書,將謂稱意,以呈邕,邕輒不許。蕭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數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見者皆以為數百年書也。蕭詣邕雲:“有右軍真跡,寶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願見。蕭故遲四旬日,未肯出也。後因論及,李故請見,曰:“許而不去,得非誑乎。”蕭於是令家童歸見取,不得,驚曰:”前某客來見之,當被竊去。”李誠以為信矣。蕭良久曰:”吾置在某處,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尋繹久,不疑其詐,雲是真物,平生未見。在坐者鹹以為然。數日,蕭默候邕賓客雲集,因謂李曰:“公常不許誠書,昨所呈數紙,幼時書,何故呼為真跡,鑒將何在?”邕愕然曰:“試更取之。”及見,略開視,置床上,曰:“子細看之,亦未能好。”(選自《封氏聞見記》)

6. 李邕鑒真跡的譯文

蕭誠十分擅長書法,李邕也自己寫東西說自己擅長鑒別書法。兩個人都住在南中。蕭誠寫了副字認為不錯,就拿給李邕看,李邕卻不贊許他,蕭誠對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滿,就造了幾張假的古字畫,天天把玩,把字畫弄得很舊,看見的都說這是數百年前的字畫,蕭誠對李邕說:“我有王羲之的真跡,珍藏了很久,現在想拿給妳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蕭誠故意拖延數天,不肯拿出來。後來兩人談及此事,李邕執意要求看看,說:“妳答應了卻不讓我看,不是在騙我嗎?”蕭誠於是讓家仆回去取來,家仆沒拿到,驚呼:“前幾天有客人來,見過這幅畫,估計被他偷了。”李邕信以為真,蕭誠過了很久說:“我放在某個地方,後來忘了。”就讓李邕跟著去取,到了地方後,李邕觀摩了很久,沒懷疑是假貨,說:“這樣的真跡我這輩子都沒見過。”在座的都認為李邕說的是對的。又過了幾天,等到李邕的客人們都聚會,於是蕭誠對李邕說:“妳從來都看不起我的書法,前幾天給妳看了幾張我小時候寫的字,妳怎麽就認為它是王羲之的真跡,鑒別的能力在哪呢?”李邕大驚說:“妳再拿來我看看?”看到後,稍微瞟了幾下,扔在床榻上說:“現在仔細看看,還是不怎麽樣。”

7. 將文言文《禦史梁皙次先生傳》整篇文章翻譯為白話文

參考譯文: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緝,皙次是他的別號。

先生出生於壹個世家大族,年幼時就不喜歡富貴子弟的習氣,愛讀古書,名聲與利益毫不看重。對詩歌,特別喜歡陶淵明,年少時就寫有詩句:“明月生東隅,清輝照北床。”

老人們很詫異。十三歲以第壹名的成績成為縣學生員,文才的名聲很大。

順治三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順治十年又考中進士。到西安的鹹寧擔任知縣,在神面前發誓,不因為壹文錢的原因來玷汙連自己的名聲。

對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績在西安府所轄地區最好。在鹹寧任職半年,就到雲南道擔任監察禦史。

這時,世祖章皇帝正重視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言途徑的開放,臺、省的官員個個都逞強好勝、趾高氣揚,往往表現得嚴酷兇悍,來博取高的名聲。唯獨先生淡泊寧靜,在宮中當直結束,回家就過著清閑幽靜的隱逸生活,整日平靜地坐著,就如壹個脫離寺院的僧人。

有閑暇就和他的好友汪婉、劉體仁、董文驥、王世禛等人到豐臺、草橋壹些聖地去遊玩,有時在寺廟、道觀相聚宴飲。眾人酒興正濃時,辯駁問難紛然並起,人人憑恃意氣不肯服輸。

只有先生默默地坐著,或微笑,但不說壹句話。偶爾說壹句,大家就覺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覺得自己說的不得要領。

先生本來就沈迷於佛經,對三藏(經、律、論)十二類的書沒有不研究的,對《楞嚴》尤其明了“悟、初、因、證、果”的要義。我每次經過他的住處,除了繩床、藥竈外,只有幾卷經論罷了。

先生到秦地任茶馬司巡視,極其貧困。有人向他建言(謀取錢財),他卻笑著說:“我已經仔細考慮過了。

做官謀取利益,是替子孫打算罷了。如果子孫沒出息,而又為他們積聚了富裕的財物,三種壞事就會隨之而來:壹是偷竊、劫奪的人,二是賭徒,三是娼妓及優伶。

我擔心這三蠹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所以不敢啊。在京師,每天都懷有辭官回鄉的想法,就囑托長洲的文點畫了壹幅《江村讀書圖》來表達自己的誌向,我們這些人都替圖畫寫詩。

不久,他就稱病回到家鄉。淄川高念東侍郎贈給他壹首詩,說:“燕臺襥被親相送,壹個嵩丘行腳僧”。

大概說的是實情。回歸家鄉後,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當權的人來往。

同榜錄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擔任巡撫,多次送去的禮物,壹件都不接受。回信說:“我壹生的癖好就是酷愛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嘗龍團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壹樣的。

聽說宋仲溫書寫的《蘭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趙子昂書寫的《鐵佛嶴鐘銘》在鶴沙報恩懺院,如果能各自饋贈壹件,我將非常感謝。”他高尚的操守就像這樣。

先生對古文不多寫,如果有寫的,壹定符合古人的規矩法度。而那些寫“禪悅”的文章更好。

8. 《晉書 王羲之傳》譯文

譯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

王羲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麽超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稱。

他特別擅長書法,是古今以來的第壹人。人們稱贊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譽,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悅、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壹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裏去看王家子弟。

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壹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壹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 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

壹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誌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

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裏。還有孫綽、李充等人,皆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裏建有住宅,與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壹樣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集,並親自作序,來抒發自己的誌向。王羲之生 *** 鵝,會稽有壹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

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壹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壹群鵝,王羲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

道士對他說:“妳若替我抄壹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妳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把鵝裝在籠子裏回去了,壹路上樂不可支。

還有壹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棐木矮桌潔凈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壹半楷書,壹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刮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

他的書法註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鐘瑤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沈迷於書法,也不壹定比他差。” 驃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與王羲之齊名,但王羲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羲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吊唁壹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羲之來看望自己,連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壹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顧,王述深以為遺憾。”

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

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

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

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壹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

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誌。

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

嘗與同誌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誌。 *** 鵝,會稽有孤居姥養壹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

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壹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

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嘗至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又常在蕺山見壹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

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白錢邪。”

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

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壹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唐初撰寫《晉書》的時候,距離東晉滅亡已經有兩百年,期間研究晉史撰寫晉史的成果很多,較為完備的有“十八家晉書”之說。

唐太宗對這些著作都不甚滿意,於是下詔重修。唐代《晉書》初稱為《新晉書》,後來十八家晉書漸有亡佚,該書就被後人直接稱為《晉書》了。

唐修《晉書》的基本史料來源主要是“十八家晉書”,而其中以臧榮緒和王隱的《晉書》為主,此外利用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幹寶的《搜神記》和沈約的《宋書》誌文中的壹些材料。正應為這個原因,後世對唐代修的《晉書》的取材方面多有垢病。

另外,該書從唐太宗下詔修撰的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歷時不足三年便修撰完成。雖說是在官方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下完成的,但難免也。

  • 上一篇:英語編程是什麽意思啊
  • 下一篇:朱由榿是誰的兒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