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首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首诗?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的意思。

2、羌笛非常好 :西代羌人所制作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 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p>

惊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不知, 春风历来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边境险,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 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边地展示广漠壮阔的景色。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这里即是其中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柳杨》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另一赠风俗,因而见杨柳 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诗的首句抓住了自下( 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绘画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汹涌澎湃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 诗人的另一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 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景,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 句子“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出现是塞上孤城的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的背景。 它紧邻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沙漠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常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的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 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做好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 就不能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其他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只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触动离 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激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 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难堪。

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 以问语转产生了如此多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 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 乔《河湟旧卒》)曼哈顿比较,便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的曼哈顿的 心胸。写即使悲切的怨情,亦悲中有壮,悲凉而杏仁。“何须怨”三字不但见其艺术手法委婉蕴借,也可见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亦悟 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 上一篇:賢人圖講了什麽
  • 下一篇:關於網絡安全小知識 網絡安全小知識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